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综合类   1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主要表现为:审时度势,以全民族的利益为重制定、执行政策和策略;坚持两个先锋队性质,贯彻“注意成分但不惟成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2.
慈善公益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信力是慈善公益组织存在的基石。当前慈善公益组织公信力"失信"严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的慈善组织,包括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度低、慈善专业人才匮乏、监管机制缺位等。强化公信力建设是推进慈善公益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慈善公益组织公信力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是:明晰治理结构的权力制衡;优化慈善信息公开"软实力"建设;完善慈善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慈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23.
“九·一八”事变后 ,国民政府采取的依靠国联抑制日本侵略的政策前途暗淡 ,这是国民政府决定与苏复交的根本原因 ;国民政府与苏复交的曲折过程 ,体现着国民政府以是否对“剿共”战争有利作为与苏复交的根本标准和最高原则 ;中苏复交后国民政府对中苏关系不加推进 ,而是利用苏日矛盾上升之机 ,加强了“剿共”战争 ,这是国民政府与苏复交目的的最好印证。国民政府与苏复交的原因、过程以及中苏复交后国民政府对中苏关系的态度和“剿共”战争的加强等有关史实 ,展示着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实质 :与苏联复交 ,以此牵制日本进一步南犯 ,使“剿共”战争顺利进行。这进一步体现了国民党政权的反共本质  相似文献   
24.
湘军时代是近代湖南发生剧烈变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社会流动是最能体现这一时代变动的社会现象之一。从流向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主要有五大趋向,平民通过科举考试上向流动为绅士,农民向军队流动为下层士兵,儒生从军由军功入仕,平民由"捐纳"上升至绅士或进入官场,等等。返归故里的湘军或在地方坐拥实权,或下向流动为帮会成员。这些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比较起来,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5.
1941年以后,随着苏联在中国抗战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从抗战初期的联苏抗日转移到反共方面。这首先表现在国民政府乘苏之危,排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隔断苏联与中共的联系通道,并为此不惜中苏关系的恶化。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国民政府积极谋求改善中苏关系,为与苏联订立同盟条约、取得苏联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而不支持中共的明确承诺铺平道路;1945年国民政府对雅塔尔协定的态度转变和在《雅塔尔协定》框架内进行的中苏签订谈判过程中立场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主题。  相似文献   
26.
“工业强市”是“十五”期间赤峰市提出的振兴赤峰经济的一条重要的战略方针,这条方针是总结我市建国五十年来经济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市农牧业经济为主导、财政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实际特点而制定的。它无疑是一条指导我市今后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正确方针。关予如何推动“工业强市”市委的“十五”建议中,已经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措施,在这里不再多说,只想谈几点被人们过去说惯了,但眼下人们很少提起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7.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养老服务难题日趋尖锐,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本研究以长沙市为调查样本,从结果看,老年人对经济供养需求仍是重点,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及医疗护理的需求还在增加。为应对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应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等。  相似文献   
28.
熊希龄与近代新闻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政治和社会影响的人物.但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只注意了他在政治、实业、财政、教育以及社会慈善事业方面的思想与活动,很少注意到他在近代新闻事业上也还有些经历和贡献.其经历和贡献概括有二:一是办报,二是办新闻通信社.可是这些在现有的近代新闻史书中几为缺笔.为不致长期湮没,笔者就所接触到的有关资料爬梳整理,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29.
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熊希龄与湖南的慈善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希龄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慈善家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为湖南的慈善救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在筹集赈款还是在查灾放赈采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灵魂式人物.他主张慈善机构联合办赈、强调救济时分别轻重缓急、突出积极慈善以及在社会大背景下筹划慈善,同时重视灾情的准确掌握、呼吁减轻民众负担以及要求办赈人员操行高尚等,都是他多年办赈的经验结晶.  相似文献   
30.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性,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它是目标和过程的辩证统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课题;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了促进我国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人是道德的主体,这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彰显着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重要特征的人的道德主体性,它向我们昭示:道德建设要以促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为依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