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格·瓦·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引进俄国的杰出的哲学家、美学思想家。同时,也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劳动解放社”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从一八八三年开始著述活动,到他下世,前后共达三十五年。他著述的领域十分广泛。除了哲学外,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关于美学、文艺理论、文艺思想史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俄国及西欧文艺思潮等方面的大量论著。列宁以1903年为界,把普列汉诺夫的著述活动划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他硕果累累光辉灿烂的时期,而从二十世纪初到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他政治思想上走下坡路的时期。列宁的这个区分,也只是就大体而言,不是一刀切。事实也是这样,在他前一阶段的论著里就露出了某些不健康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端倪,而在后一个  相似文献   
12.
“人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或者说人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是美学中一个关键性的命题,特别是在关于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中,之所以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分歧,如果穷其根源,都莫不与这个命题有关。因为“人化的自然”所要解决的正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问题。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产生之前,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个问题也跟其它重大的理论问题一样,是没有得到,而且也不可能期望得到真正科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庸俗社会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从外表即它们的表现上来看,是两种各各不同,甚至绝然相反的社会现象,但有时它们竟然会在某一点上相互融合在一起。正如俗话所说,相反者往往相成。这种情况有时也在同一个人的艺术观上表现出来。例如,有的人极力倡导西方现代主义文艺,但其出发点却是庸俗社会学的某个观点,或者反过  相似文献   
14.
一曾经与弗里契一起犯过庸俗社会学错误的米·尼·波克罗夫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历史过程的理论,我们早已有之,而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创作理论却有待于建立”,他又说,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我们的伟大导师们留下了一系列经典范本。可是在文学史方面,除了普列汉诺夫和梅林的若干著作以外,什么都没有”。波克罗夫斯基的错误,主要在于他没有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美学理论存在的这一事实。从那时以来,半个世纪过去了,波克罗夫斯  相似文献   
15.
丁云青同志是开封‘铁塔画室”的国画家,擅长花卉,尤工牡丹。现在,她画的牡丹已经行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西德和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获各国友好人士及海外侨胞的好评。香港中华摄影学会还专门给她画  相似文献   
16.
一○八即使是最优秀的艺术家也不是常常都能够把许多张草图变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本书是据英译本“The Maxjms and Reflectionsof Goethe”一九○八年第二版,即修订版移译的。英译本初版于一八九三年。本书的英译者是汤姆斯·贝利·桑德斯(Thomas Bailey Saunders),参与英译木编选工作的还有赫胥黎教授和莱顿爵士。据桑德斯的并不十分确凿的考订,歌德的这些格言是他晚年写的,例如他说:“有些肯定是(歌德)五十到六十岁写的”;还有一些是六十到七十岁写的(歌德终年八十三岁)。论据是这些格言反映出来的是歌德思想最成熟时期对人生和世界的带总结性的看  相似文献   
18.
在批判继承问题上两种思想的斗争 为什么我们今人对前人留下的文艺遗产以及整个文化遗产,要加以批判继承?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早已讲清楚了的问题,也是人类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问题。但由于前些年“四人帮”一伙高喊必须同过去的一切实行所谓“彻底决裂”,问题又被他们搅浑了,并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所以有必要再重新来谈谈这个  相似文献   
19.
阿·托尔斯泰正式进入文学界是在一九○七年,到他一九四五年逝世为止,一共写作了三十八年。阿·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活是复杂的,他所走过的那条道路,也是复杂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创作上也曾经有过一段“苦难的历程。”一九三三年,阿·托尔斯泰在谈到自己早期的文学创作时,这样说道:“十月革命以前,我不知道我是为谁写作……二十五年前,我进入文学界是为了寻求快乐,为了消  相似文献   
20.
《高老头》的主题思想是歌颂父爱还是斥责子(女)辈的忘恩负义,或者着重写的是父与子(女)的矛盾?它是正剧,喜剧,还是悲剧?这个问题,不光在巴尔扎克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