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部反映移民精神与热爱故土的著作──评沈雨梧的《走向世界的宁波帮企业家》章开沅晚清以后,浙江的商人与幕客为数既众,能量亦大,在经济上、政治上及至整个社会生活中,都起过重要作用。究其原因,除历史上与海外交往较多而鸦片战争后口岸开放又最早以外,恐怕与地理...  相似文献   
22.
几年以前,我曾在《“排满”与民族运动》一文中,着重从民族运动的角度说明“排满”口号的近代蕴含,指出这次运动总的趋向是谋求“建立最能满足现代资本主义这些要求的民族国家”。现在,我则着重从民主运动的角度,对以“排满” 为战斗口号的辛亥革命作政治文化方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23.
自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发出于今年十一月举行“纪念光复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倡议后,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十分重视。并提出了开好讨论会的积极建议与宝贵意见。现将浙籍辛亥革命史专家、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会长章开沅教授给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秘书长胡国枢同志的来信刊录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4.
(一) 1911年,资产阶级“廉价”地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说,这种‘来之容易”的胜利,是“失去也容易”的。因为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它沒有触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根基,也沒有能够在政治上给他们以较大的冲击。这样,就为被推翻的各种反动势力的反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革命成果进一步被窃夺,反革命势力愈益囂张,  相似文献   
25.
今年是陈英士先生殉难七十周年,五月下旬,浙江和全国各地史学界同仁在湖州举行陈英士学术讨论会。我由于事忙未能到会,深以为憾,因此为会后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英士》一书撰写前言,略表对于这位革命志士的敬意。陈英士遇难时年仅三十八岁,他的一生是比较短促的。十四岁入石门镇善长典当学徒,历经十年以上的辛苦劳作,才从学徒排行的第十二名升迁到第三名,也就是说直到二十五岁还只是一名徒工。二十六岁离开乡镇跑到上海,也无非是在同康泰丝栈当一名助理会计,依然是默默无闻。可是他一生的最后十年却进发出耀眼的光华,以二十九岁为新的起点,东渡留学,入同盟会,投身革命,创建民国,讨袁护国,直至最后英勇殉难,实践了“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的光辉誓言。  相似文献   
26.
去年初冬,日本中国研究所社会科学交流协议代表团来武汉访问。副团长北山康夫教授在凭弔辛亥革命遗址以后,和我谈起宫崎滔天等日本友人当年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并且慨然表示愿将珍藏多年的由宫崎滔天主编的《革命评论》见赠。今春,北山教授果然乘以胡乔木同志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日之便,将这件凝结着日中历史友谊的珍贵文物送来武汉。  相似文献   
27.
论汤寿潜现象 --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寿潜是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伟大的先驱之一.他在清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在体制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不是一个革命家,但辛亥杭州新军起义后,却偏偏推举他担任军政府首任都督,这是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本文期望通过分析汤寿潜现象获致对辛亥革命某些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8.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教授 ,多年来潜心张謇研究 ,极富造诣 ,蜚声海内外 ,现为张謇研究中心顾问。值此以张謇先生亲手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为前身的南通工学院九十校庆之际 ,章教授拨冗命笔 ,特给本刊寄来此文 ,为我院校庆增辉添彩。文章引述了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张謇先生书赠天水籍通州师范毕业生王新令的诗卷内容(未逾两月 ,啬公即师归道山 ,此几于绝笔矣) ,绍介了赠诗的由来及相关历史背景。藉此 ,充分展示了我国近代教育家张謇先生对兴办教育的呕心沥血和对年青学子的诚挚情愫。章教授文章之题定为“百年树人 ,一往情深” ,实乃画龙点睛也。啬公在上世纪初即表现出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当值得今日之吾辈效尤。谨向开沅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29.
我们这一代人历尽坎坷、饱经忧患,浪费的时间颇多。我们是在战乱时代读的中学、大学,没有受到系统的学术训练。就我个人而言,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读到大学三年级就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解放以后,本来以为可以安心冶学,但是一个政治运动接着一个政治运动,浪费的时间太多,真正有效地投入学术工作的时间并非太长。人生是有限的,没有能够在史学领域做更多更好的工作,所以充满了遗憾。  相似文献   
30.
翻开辛亥革命时期的书刊,讽诵当年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诗文,一种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力地扣击着读者的心弦。尽管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已经流逝,但这些真挚的深情文字,丝毫也没有失去它们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