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9篇
  201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本文以释“游”开始,从旅游审美这一特殊视角进入我国先秦时代,整理、分析孔子、庄子和屈原三 位先哲的游观经历和思想,揭示出对整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颇具影响的三种旅游审美典型。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境内的梵净山曾是佛教名山,但对其何时开山建刹的问题,目前还未有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从已发表的观点来看,有这样一些较为突出.一是志书上的说法,如《贵州省志·名胜志》中这样写道:“山中梵宇的开建时间,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前,后毁.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重建.”这种观点的特点是简洁、明确,结论根据山上的文物,明万历四十六年的“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碑”.其结论只说于某年代之前,不准确,且没有论证.二是个人观点,如文志高先生在《印江风采》一书中说:“公元915年前后,菩提达摩首批弟子来到该山开山建刹,才命它为‘梵净山’之名.”公元915年前后,正是唐后宗前的五代时期,这种说法的特点是大胆推测,只是根据不足,也缺少分析.还有一种说法,见台湾《黔人》杂志,署名求是的文章《梵净山史实考证》.该文有一节题为“钦命建刹,始于妙玄;释家开山,盛于万历”,文中对开山建刹于何时,作者这样写道:“于是‘久’自何时?‘古’从何代?至今还留下一个悬案”,“要探究梵净山在万历前的古与老,迹与胜,那就只有待于从它被命名为九龙山,为辰山,以至于为三山谷的史程中去追踪探索了.”该文长于文献的引证与史料的分析,但对开山建刹干何时则不作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从史实梳理中拓展旅游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对中国古代文士们旅游审美活动的简单梳理中 ,得出旅游审美是主体参与性感悟世界和自然的活动 ,并从旅游美学深入到人文精神价值、休闲道德和生态伦理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中 ,突现出旅游美学对人性与天地自然共臻完善、完美的学理精神和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旅游美学学理源流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立旅游美学的学科地位 ,本文分析、论证了旅游美学学理的两个来源 :生命美学和景观美学。同时 ,本文提出两个重要观点 :主体动态审美是旅游美学的理论基础 ;旅游美学以研究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美感冲动和人性创造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比较文学学会’94学术年会今年年初在贵州民族学院举行。来自省文化厅、省社科院、省文联、省文史馆、民族出版社、省民族研究所、省艺术研究所及贵州大学、民族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大学的数十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年会以“文化转型中的传统与对话”为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学术讨论从以下几个课题展开。  一、采访与交流  与1994年第14届(加拿大)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主题“多元文化与多语种社会中的文学”(Lite-latureinmulti-Cultureandmulti-LiagualSocieties)相衔接,本次年会在贵州民族学院召开有其特别的…  相似文献   
16.
旅游,作为一种史实,最早可追述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大分工后商人奔波的足迹;追述到军事民主制时期因频繁战争而引发的国事访问等等.而旅游一词的出现则在十九世纪初。进入到二十世纪后,最早尝试从理论上给旅游下定义的是英国伯尔尼大学的汉泽克教授和克拉普夫教授。他们主张给旅游定义为“只要不导致永久居住并与赚钱活动无关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①这个定义最令人感兴趣之处在于它将旅游与赚钱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考  相似文献   
17.
旅游美学研究对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诸多旅游美学研究对象论及的是旅游审美 ,而非旅游美学 ,应归属于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范畴。以美学研究对象为参照 ,旅游美学应合理地理解为主体动态生命美的本体研究。它是生命美学的丰富、扩展和延伸 ,也是生命美学的具体化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石,《辞海》中说它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这个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解释还没有反映出人类与石头的关系。石,在原始初民那里,它首先作为工具、武器、建筑材料等等,使人类凭借着它越出野蛮的境界,走向文明之门。人类的诞生以创造劳动工具,作为标志,似乎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在人类的祖先所创造的各种劳动工具中,唯有石器工具能大量深埋于地下,历万代而不朽,成为今人赖以确定人猿分界线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在人类的创生之始,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谁以它为工具,谁就取得了动物进化到人类的通行证,成为这个世界自我意识的主体。此外,石还是法庭上的严  相似文献   
19.
休闲美感初探--兼作"Flow(畅)""游"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low(畅)是休闲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应突出其参与性动态美感的含义,分辨它与汉语"游"概念的异同。这既为美学研究拓展出新的学术空间,也推动了休闲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着当代人类思想的现实根源。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将对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实践美学观提出质疑。本文展析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马丁·布伯三位哲学家的主体问性思想,并指出主体间性哲学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并在平衡与和谐地球生态关系的基础上,从整个生命及物质系统繁荣中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