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罗超 《金陵瞭望》2009,(11):18-19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曾亲自指挥千军万马飞渡长江.是渡江战役的主要功臣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翻开他的诗集.其有关渡江的诗歌竞有3首之多.首首豪情满长江。  相似文献   
12.
面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核能作为能效较高的一种清洁能源,仍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近期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的危机,再次警示世人核能监管的重要性,而我国《原子能法》的立法工作也已提上议程。美国建立了较为系统、成熟的核能监管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尤其是商业核电反应堆许可制度、核材料、放射性废料、核事故应急监管制度,为中国在核能监管立法、应急制度、信息监管、人才培养和中美监管合作方面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罗超 《殷都学刊》2006,(3):88-101
文化视野的困惑突出说明对文化本质认识的模糊。广义文化视野也是文明视野,在人为性这一最基层涵义上文化与文明的概念是重合的。主体性文化视野也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视野,从广义文化视野的现象描述到主体文化视野对文化本体的把握,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文化的研究视野。象征文化视野也是文化通观的研究视野,文化通观的视野着眼于社会文化整体结构的动态把握,文明视野着眼于社会文化成果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4.
明晰产权关系的几点认识□文/罗超明晰产权关系既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回避的重大实践问题,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现结合我省电力工业的特点,就有关问题谈些认识。一、江苏电网的产权关系现状江苏电网是在...  相似文献   
15.
罗超 《殷都学刊》2001,(2):56-60
阐释方回降元的文化依据.以历史考证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宋元之际文人降元的深层次原因.周密以"人品卑污"评价方回降元,于史实不符.把方回为自己辩白的理由与时势背景相联系,说明支配传统文人政治行为的儒家处世原则,存在着内在矛盾.从方回降元前后的心态变化,可以看出由宋入元的士大夫文人所具有的循规蹈矩、进退失据的文化心态.方回降元是陈腐的南宋文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天圣、明道间,欧阳修初入仕途,任洛阳留守推官。在此期间,他与众多洛中友人相交往,其中最为密切的当属被称作"七友"、"八老"的几人。欧阳修常与他们宴饮出游,诗词唱和,以"文"相交,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还为将来"主盟文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哲学中具有三重涵义:在人与神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必然的.死是内在于人生之中的;在人与物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幸福的,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在人与人相比照的维面,西方哲学强调了"死"是独立的,死亡使人自身个别化从而本真地作为他自己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罗超  吴轩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9):143-145,150
针对桥梁底部缺陷自动探测时,需要定位缺陷点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桥底模型和相关坐标系、分析智能桥检车的结构,设计了一个组合定位系统。其中车辆定位子系统采用了基于模糊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GPS/DR组合定位方式,并对该子系统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可有效地实现车辆的定位,并得出准确的工作臂末端定位和缺陷定位基座标信息,该系统为桥梁底面缺陷自动检测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生死观是人们关于生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价值观最内在、最深层的东西,也是伦理研究、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对于生死,中、西方既有相同的关照,也有不同的解答,文章在对中西传统生死观进行伦理审视和阐释的基础上,对其异同进行了揭示和梳理,并试图为我们确立一种与当代文明相适应的、合乎人性发展的新的生死观提供理论依据,为当下人类如何认识生死、如何面对生死、如何超越生死、如何优雅生存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历史是民族的根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那么建筑则可说是民族的象征。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大建筑标志分别是转法轮、十字架、月牙形。中国近代著名商帮也有三大标志性建筑:粤商的碉楼、晋商的大院、徽商的牌坊。从品牌传播与文化营销的角度看,这三大标志性建筑既体现了当年三大商帮的崛起共性:地少人多,群体移民、家族经营、诚信为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