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弘扬民族精神要有创新思维和世界眼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弘扬民族精神要换一种眼光──以全球眼光对民族文化定位 ,要换一个坐标──以开放、融汇、更新、创造的坐标思考民族文化艺术如何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 ;弘扬民族精神要开掘、发挥中华文化在兼容并包、开放融汇中不断创新的品格 ;要转换视角、转变观念 ,在当代全球文化总格局中对民族文化作新的把握 ,还要下功夫做好双向话语转换 ,在转换中接轨 ,整合、创新  相似文献   
22.
共时态地看,经典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最高文明成果组建的精神平台,构成一个时代文化的标高;历史态地看,经典文化是几千年文化精粹连缀成的等高线,是民族的精神原典,其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能在许多层面上惠泽后人。认为在改编经典文艺作品时应从表现风格和价值坐标来把握,半个世纪来,“左潮”、“西潮”、“商潮”、“网潮”对先进文化有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为保持经典文化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3.
人民母体在许多作品中象基因那样繁衍张承志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声明:“母亲——人民,这是我们生命永恒的主题。”其实也是张承志作品永恒的主题。“人民”,在作家心中,“根本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或说教,更不是一条将汲即干的浅河。它的背后闪烁着那么多生动的面孔和眼神,注释着那么丰满的感受和真实的人情。”(《老桥·后记》)张贤亮在谈自己创作时也这么说:“长期在底层生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种来自劳动人民的温情、同情和怜悯,以及劳动者粗犷的原始的内心美。”他是在自己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具体感受到人民的爱与力量,而执着地去表现它的。当高加林在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搏斗中,尝遍酸甜苦辣,带着受伤的心灵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