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2.
当代中国反腐"新常态"的维系,需要国家廉政的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的多重配合与参与,这些资源在实践中可分为"体制内"的国家主导型、"体制外"的社会自发型以及"体制内外"的合作型三种运作模式,反腐"新常态"的维系需要基于系统"入口""内部"和"出口"三重视角,分别强化对廉政资源的系统开发、有序管理、科学应用和信息反馈工作,在提升廉政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中实现当代中国廉政资源的系统优化。  相似文献   
53.
邓小平的生态观是在吸收传统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的社会实践形成的,文章论述了邓小平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和宏观策略,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体现出了科技性、法制性、可持续性和注重规律性等特征,指出邓小平的生态观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健全需要形成功能完善的内在支撑要素进行奠基与护航,这些要素分布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奠基层、运行层和保障层等若干层面。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运行和发展中,其内部支撑要素遵循各自独特的行动逻辑,主要通过执政党的主导建构、人民群众的参与建构、党和人民群众的协作共建三重模式展开。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实现发展,但其支撑要素运行仍有待于强化效率性与精准性、组织性与规范性及灵活性和透明性。新征程上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必须推动其内在支撑要素实现整合和功能强化,不仅要强化对各类支撑要素的积累和创新,也要确保支撑要素在体系内部实现协调发展并提升实践转化效能,还要形成体系本身的科学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由此才能在优化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内部结构的基础上推动管党治党水平不断实现提升。  相似文献   
5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色与本质要求作出了明确界定,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指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不断推进,在于其形成了科学的动力系统支撑,这一系统涵盖了理论性、历史性、改革性、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制度性和组织性等多个要件,内嵌于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层、运行层和保障层三大层面,彼此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从动力系统运行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系统主要遵循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性驱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驱动以及二者动态整合的三重并行模式展开运行。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系统的发展夯实了根基。然而,其当前依然有待改进,如从党的主导视角看,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效率性和主动性;从人民群众参与视角看,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规范性;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动力整合视角看,需要进一步增强协同性。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深化拓展,动力系统就要不断实现整合优化,既要积极挖掘和拓展动力要件,也要推动动力系统实现内部协调和实践转化,并在动力输出上形成反馈与评价机制,由此才能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56.
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资本是推进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化的重要资源。通过对浙江案例的分析发现,当前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发育不成熟。因此,在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着力提升其内外社会资本的存量,提升民营企业劳资双方的认识水平,转变政府和企业的治理模式,完善发展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有效推进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