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22.
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通过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经验的和理论的分析指出,尽管实践中具体的法律解释常常获得成功(社会接受),但是法律解释尚无法构成一种抽象化的获得确定的法律结论并保证法律适用的方法。法律解释的这一难题从根本上是由于:1.司法活动是一种决定他人命运的实践,涉及到综合性的判断,而不是一种个人化的智识性的理解,法律解释在司法的作用是提供决策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正当理由;2.法律解释要求语言文字的表述,而语言文字并不总是能充分表现具体解释的思考、决断过程,后者涉及大量的无法交流或交流起来不经济的知识。  相似文献   
23.
巧用财务软件项目核算功能编制现金流量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需要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和费用调节到现金收付制下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因而要编制复杂的调整分录,非常麻烦。本文利用电算会计软件提供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同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进行日常会计核算,使得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就像普通会计报表一样容易。本文采用用友财务软件8.1演示版进行了具体的操作说明。  相似文献   
24.
25.
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篇关于美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书评中 ,我谈及了中国当代的公共知识分子问题 (苏力 ,2 0 0 2a)。尽管我的基本观点没有改变 ,但那样的讨论实在是太粗略了 ,尽管是由于主题和篇幅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在此专门讨论一下中国当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我将基本延续那篇文章中借用的由波斯纳提供的分析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制度框架 (波斯纳 ,2 0 0 2 )。延续就不是重复或照搬。在本文中 ,我将集中讨论一个可能更中国化的问题 ,即除了其他因素外 ,有哪些中国特定的社会因素影响了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发生和发展。但是说社会因素其实并不能准…  相似文献   
26.
本文在以两个阶段、两条线索的划分来阐述20世纪美国课程观发展史的基础上,深层剖析了课程的价值基础取向的百年嬗变,并指出了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从量化评价走向质化评价。  相似文献   
27.
当前,由于新疆地区的农村弱势群体数量较大,文化素质较低,社会发展的机会有限,其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本文将通过目前新疆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从三方面提出新疆农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建构的模式选择建议:以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和特困户救济补助为基础的城乡统筹农村社会救助综合体系;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流方向,兼顾个体贫困的发展型救助体系;以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为切入点,以提升生活质量改善为目的的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28.
苏力 《兰州学刊》2012,(5):69-72,15
文章主要依据黑城出土文书对元代亦集乃路儒学的文庙祭祀、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证。文章指出,亦集乃路的儒学教育是元代地方教育普及化的一个缩影,体现出地方儒学"庙学合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元代南北儒学的发展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9.
四十年来,中国以独特的道路和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制度安排、社会结构、发展路径在很大程度上溢出了以往被认为具有“普适性”的社会科学结论。伴随着这一历史性变化,一方面是西学范式和框架对于中国经验与现实的解释效能愈见式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渐次转向尊重自身的事实和特点,提出了从学理上发现并阐述“真实的中国”、锻造尊重本土经验的理论模型的新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中国也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思想、学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与软实力。正是在此背景之下,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炼出带有中国标识的概念范畴。“讲话”发表之后,经过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新努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已经初见成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设,无不标示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新进展。从话语体系构建的视角来看,上述探索只不过是破题立论,一系列涉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的重大话题亟待展开。有鉴于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的指导下,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于2018年夏初主办了以“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题的专题研讨会,以期推动相关探讨向纵深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笔谈,即属专题研讨会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30.
苏力  于明 《学术月刊》2020,(3):179-184
<正>苏力老师,您好,熟悉您的读者都知道,您年轻时参过军,后来考上大学,走上学术道路,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学术道路,有没有哪些学者或哪些著作,对您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说实话,我没选择法学,更多是种种机缘让我进了法学这行当。如果能从头来,我相信我会选择理工科,而不是文科。我觉得自己骨子里是工科男,比如我更重视逻辑和抽象思辨,关心因果变量的分析,包括对于那些通常被认为是非常感性的问题。就像福柯说的,对于那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历史或没有理由的问题,我也会努力分析,追求历史的和结构功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