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6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294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2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肖象描写,一般包括人物的面容、神态、形体和服饰等等方面。它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的小说人物肖象描写中,表现出超绝的艺术腕力,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纵观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小说,从人物肖象描写的角度分析,可以归纳出三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602.
实证研究即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实证研究体现了以理性为基础,以怀疑、独立、公益、变革等为内涵的思想精神,具有客观性、可量化、有定论和可验证等鲜明特点。教育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在知识积累方面有共同的条件和特点。这些共同之处表现为知识累积的曲折性、知识累积的竞争性、知识累积的循环性以及人的复杂性。教育研究的发现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教育学要加快教育科学知识增长,必须聚焦科学问题并不断深化问题,加强实证研究。教育科学知识的增长需要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教育实证研究对增长教育科学知识、认识教育规律和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规律的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强数字时代的教育治理研究,加强教育实证研究,加强因果推论研究,进而使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603.
比较《华盛顿协议》成员工程教育论证制度和各自特点,并比较美国工程教育评估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分析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卓越计划”,借鉴《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内容和标准条款,提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程教育专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04.
605.
目的探讨丙戊酸治疗躁狂症的临床疗效、血药浓度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60例躁狂症患者分别接受丙戊酸钠缓释剂及丙戊酸镁治疗6周,并于服药后1,2,4,6周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丙戊酸血药浓度,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有效病例的血药浓度平均为(77.58±14.45)μg·mL-1, 治疗窗范围为50~100 μg·mL-1之间。结论丙戊酸能有效治疗躁狂症,血药浓度监测有助于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606.
在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背景下,准确理解当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内在逻辑,对于改善流动人口市民化相关政策和推动高质量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表现为流动人口及其家属迁移,不同家属之间迁移存在一定的关联逻辑,并对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意愿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单个家属迁移来看,农业户籍家庭配偶迁移显著降低了农民工居留城市的意愿,子女和父母则体现为正向作用;非农业户籍家庭配偶迁移也对其居留意愿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子女和父母迁移则不具有显著影响。从双重家属迁移来看,配偶兼具外出工作和家庭照料双重角色,使得配偶迁移在家庭化迁移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配偶迁移对其他家属迁移造成了显著影响,这种作用在不同户籍家庭之间存在明显不同。从多重家属迁移来看,在双重迁移的基础上的父母迁移有效促进了其居留意愿,而配偶迁移则降低了其居留意愿。因此,为推进中国流动人口市民化,需要在尊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更为精准的家庭迁移政策,才能更好地有序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安居。  相似文献   
607.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文艺理论的同时,着眼于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形成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使命、任务、导向、灵魂、保证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具有时代性与理论性、人民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特征,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的发展发挥重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08.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避谈 “市民社会” 的事实, 在学界引发了市民社会概 念是 “消失了的范畴” 这一代表性观点, 但从文本表述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来看, 市民社会概 念实质上是 “隐匿” 而非 “消失” 的。 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匿” 主要源于马克思研究视域和批判方法的双 重变革: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研究视域的转变促使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市民社会内蕴多重历史面相和理论意 涵, 马克思为革新和重构市民社会概念而刻意将其加以 “隐匿”;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运用则推动马克思 自觉意识到应当深入市民社会内部展开具体的、 历史的分析, 这种批判方法的变革为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 匿” 留存可能性与合理性空间。 市民社会概念的 “隐匿” 不仅表征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种进步性指向, 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展开的市民社会批判中自我革新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