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8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44篇 |
劳动科学 | 17篇 |
民族学 | 47篇 |
人才学 | 28篇 |
人口学 | 24篇 |
丛书文集 | 307篇 |
理论方法论 | 73篇 |
综合类 | 666篇 |
社会学 | 132篇 |
统计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60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83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李甫春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本文剖析当代后进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并出现部分逆转的现实及其原因,对后进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创新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72.
市场机制会导致公共服务的缺失和垄断的形成,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干预,承担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职责。但是均等化并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在差别下的均衡,重在确保机会均等、起点和过程公平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能提高社会成员享用公共服务的整体效用水平,使资源配置达到效率最优的状态。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成果共享,协调各方利益,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73.
974.
景洪春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Z1):251-253
引导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学生主动发展,善于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75.
高申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30-35
文章在梳理进化心理学历史线索并揭示进化心理学思想逻辑的基础上指出,进化心理学并不像进化心理学家们自己宣称的那样,是一场全新的心理学“革命”;特别是,文章通过对心理进化的逻辑的探讨进一步地揭示出,时下流行的进化心理学,不可能实现为心理学提供统一的理论基础的狂言。 相似文献
976.
在近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已经进入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一切社会关系,都表现为赤裸裸的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东部沿海的许多地区,商品经济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可是,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经济却象原始森林里那层厚厚的腐枝败叶,蒙盖在广袤而又贫穷的土地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还保存原始社会制度残余的民族 相似文献
977.
刘阁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3):79-83
文章从近代中国铁路与近代中国社会观念的进步、新式人才的培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试图从宏观上绘出晚清社会进步与近代中国铁路关系的概貌,推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78.
由于制度设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障碍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其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更对其成长和发展形成掣肘。因此,有必要通过统筹地区间的教育资源、试行教育券法制化的方式,突破户籍限制,简化入学手续,并通过均衡地区内教育资源、政府采购优化教育资源等途径,最大限度地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 相似文献
979.
丁勇春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3)
在有关高校课余体育竞赛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州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社会化的实施与发展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论认为:社会化将是高校课余体育竞赛体系完善的重要途径;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社会化不能一蹴而就,应有一个逐渐推向社会的过程;高校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相互支持,优势互惠;高校课余体育竞赛在社会的参与下,应结合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要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