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6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222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反贫困事业进入了"两轮驱动"的历史阶段。利用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这一历史机遇来杜绝传统扶贫政策"养懒汉"的逆向激励效应是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建立一个针对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对其管理上做到有进、有出、有帮扶、有约束,从而最终克服传统扶贫政策的逆向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72.
文化多元化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时代特征,多元文化对传统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文章通过对多元文化时代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当前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现状及最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美术教育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的时代发展提出了新的理念及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3.
美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从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再到多学科艺术课程的建设,都能看出艺术教育已成为美国的核心学科的重要特征。同时综合的教学理念也在推动艺术教育的进步。结合美国艺术教育的特征以及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提出艺术教育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4.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5.
从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两个角度,实证研究了1994年税制改革后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财政分权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效应.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分权促进了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分权阻碍了经济增长,同时,财政分权并未加剧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通过对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认为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分权水平,同时,完善财政收入分权管理制度,纠正政府间税收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6.
从苏轼“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随物赋形”“物无陋者”这三个诗学命题可以看出,苏轼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厚的佛教背景。佛教的基本观念、认识论,尤其是禅的本质、不可言说性、判断标准、认知和观照方式以及佛经中对丑怪事象的描写乃至佛教的绘画、造像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对苏东坡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是苏轼诗学观既深刻而又极具个性色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7.
从地域社会理论视角,以河南省新乡市M社区为例,系统性考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共同体消解及地域共同体重建的实践逻辑。社会空间的集约化转型导致了传统村落共同体在社会边界、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多重维度的消解,具体表现为地域边界、地域生活和地域功能不同程度消解,地域共同体重建具体包括基于特定节地率的地域边界重建、基于“户籍均沾”的房屋配置模式和轮流赡养安置策略的地域生活重建以及“大杂居、小聚居”原则下的地域公共性重建,就地域社会学理论视角而言,村落共同体消解及地域共同体重建的核心是地域社会整合机制,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共同体消解是一种建立在都市过密化和乡村疏离化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地域共同体是一个将都市和村落统合起来的统一体,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实践过程充满动态性、统合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78.
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纯粹知觉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这是经现象学还原而达到的具有主客关系本源性的意识结构,本文称之为"纯粹知觉意向性".在现象学还原问题上,杜夫海纳受到了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多重影响,而又有自己独到的发挥和创见,这主要表现为,他把还原看作是由纯粹知性意识(胡塞尔)、经知觉意识(梅洛-庞蒂)到纯粹知觉意识的回溯,即回到知觉主体与世界的根源处.这种回溯表现在意识活动方面,就是走向感性,并外化为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异化";而表现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在悬置外部世界的同时,审美对象从非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现象",即在呈现中被给予和被还原的感性的对象,杜夫海纳称其为"中立化".  相似文献   
79.
本文提出,王十朋的山水诗与宦游诗数量多、成就高.这些诗抒发了诗人忧国爱民、修德勤政、笃于乡情亲情友情等纯正高尚情操,跃动着一颗光明正大、仁义忠孝之心,是仁者、儒者、学者的真诚之诗.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把诗与画、自然气象与人文精神、写实景实事与想象虚拟、赋与比兴、诗与题序、分写与总写、古体与近体相互结合和照应,也体现出诗人在追求浑然天成中注意锤炼字句、擅长铺排与对仗的艺术功力.在古代山水诗与宦游诗的发展中卓有贡献,在宋诗低潮期中起到了振衰起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论朱熹山水诗的审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山水诗因时因地因景的不同,形成了五种主要类型。“征鸿浮萍型”尚情而乡思绵邈,“空际虚堂型”尚意而冲淡闲静,“苍崖碧涧型”尚境而清幽野逸,“骋望遐观型”尚气而宏放高远,“寻春觅源型”尚理而趣味渊深。类型的丰富多样显示了山水诗大家浑涵万有的气象。在这五种审美类型中,“苍崖碧涧型”与“骋望遐观型”属于典型的山水诗,前者饶有画意,多呈阴柔之美,后者纪游性强,富有阳刚之气,两者俱是山川形胜和文化人格催生的结果,展现出闽赣湖湘的山形水貌及其精神气韵;而“寻春觅源型”诗歌以终极的价值关怀和对生命哲学的诗意化思考超越了一般山水诗的表象之美,标志着宋诗审美内涵的丰富和理性层次的提升。就朱熹山水诗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而言,其成就与苏轼、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差可比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