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托马斯·门罗的科学美学思想袁义江,张忠立19世纪下半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对心理学、社会学等应用学科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向来附属于哲学的美学产生了冲击.试图对传统美学进行反叛和否定的20世纪西方美学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表现出门派林立,学说纷呈的...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自由观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是贯彻始终的主线,但是他对自由的论述前后不尽相同,从《存在与虚无》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辩证理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本文拟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观的变迁,并剖析其实质。 一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返回意识领域,从意识结构的分析出发,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它总是超越自身而指向对象,总是关 相似文献
3.
康德认为:从来的哲学要么是独断论的,要么是怀疑论的,它们都缺乏科学的根据。独断论者不省察人类的理性能力及其限度,就简单地断定理性能够认识客观事物本身,或者认为理性自身具有的概念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定。这是独断的而非科学的态度.怀疑论者从感觉经验出发,反对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最终走向不可知论。例如休漠,他从感知出发试图探讨如何获得必然的知识。他发现:经验知识都建立在因果律的基础之上;但是,这种因果律不过是经验的习惯性联想,它并不能保证知识的必然性。因此,休漠说,没有必然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或然。休漠曾追究过知识的基础,但是他失败了。可是康德却从中得到了启示。他说,休漠探讨知识的 相似文献
4.
论萨特的美学思想及其哲学基础(2)袁义江,胡笑容三、后期美学思想萨特前期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想象心理学》,他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想象作了分析并对一些美学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萨特后期美学思想主要是他的文艺理论,其代表作是《什么是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相似文献
5.
马丁·布伯(1878—1965)是现代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相遇”哲学“在改变现代文明中‘它’战胜‘你’和‘我’的状况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保罗·蒂利希《文化神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242页)由于其学说对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他被视为当代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布伯于1878年8月生于维也纳,十八岁时前往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次年又转入莱比锡大学。1899年前往瑞士苏黎克大学攻研历史、哲学和文学,并拜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为师,不久他又进入柏林大学,在德国哲学家齐美尔的指导下专心研究学问。此后他开始转向宗教哲学、《圣经》的翻译及参加犹太复 相似文献
6.
弗罗姆·埃里希(Fromm Erich 1900—1980)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中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主要代表人物。1900年3月23日,他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早年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22岁时获得博士学位。1929—1934年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34年受纳粹政府迫害流亡美国,在纽约社会研究所工作。从1940年以后,他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墨西哥大学、密执安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60年代中期他加入了美国社会主义党,并积极参与和平运 相似文献
7.
一、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康德强调,一切知识都是关于现象的经验知识,都在经验之内;不可能有超验的知识。一切伪知识(旧形而上学中关于灵魂、上帝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人类认识能力所要完成的使命就是:探究知识的可能性和完满性,以及伪知识的虚假性和不可能性。他认为人类认识能力有三个环节:感性、知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象学方法而建立起来的现象学本体论是萨特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萨特各方面的思想无不深深打上其哲学思想的烙印。尤其萨特的美学思想甚至可以看成是萨特的哲学在美学中运用而得出的必然结果。萨特哲学思想的分期导致美学思想的分期:前期注重用现象学方法对审美经验、审美心理进行分析;后期注重用自由现建树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虽然前后期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都统一于萨特的现象学立场,统一于萨特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英伽尔登是为了解决现象学中本体与意向之间的危机来研究文学艺术作品的,其思考的结果却使他走上美学研究之路。他用现象学的思维原则建立起艺术本体论:进而用现象学意向性的方法,闸述了艺术认识过程。因受现象学发展的影响,后期的英伽尔登把审美价值当作美学研究的核心,并企图为其确立一个现象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罗洛·梅(Rouo nay)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不仅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而且有大量的哲学心理学著述。他的《自我的追寻》、《焦虑的意义》、《心理指导的艺术》、《心理学与人类困境》、《创造性生活的源泉》、《爱与意志》等书籍,在西方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爱与意志》.罗洛·梅生活在西方世界面临着种种危机的时代.尤其是第二汶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