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家书     
西风 《山西老年》2011,(1):46-46
很长时间没有给年迈的父母写家书了,内心的失落和怅惘不言而喻。并不是因为疏忽懒惰,而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通讯方式——家书已渐渐被冷落,甚至到被人遗忘的角落。而远在异乡的我曾经是多么迷恋温馨无限的家书。  相似文献   
22.
作者应用分段等效线性化思想与Newmark差分格式结合,提出了用于非线性系统受随机激励时响应方差计算的NSL方法,将线性系统的Newmark差分格式推广用于非线性系统。并与SCD—SL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3.
将军的忠诚     
在一刹那,他被她吸引了。用中国话说是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24.
蹲点     
姐妹两家住在同一座城市里,又远离父母,中秋节的这天晚上,也便自然聚在了一起。晚饭过后,妹妹的女儿4岁的小冉便缠着姐姐的女儿正在读高二的小悦去阳台上看月亮。“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小悦打断了小冉,说,什么呀,今天可不是弯弯的月儿呀,你看个清楚呀,是圆圆的月儿呢。小冉好像受到了什么启发似的,说,小悦姐姐,  相似文献   
25.
26.
西风 《老年世界》2013,(10):43-43
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蒙古族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革命解放的斗争。1920年,“独贵龙”运动的著名领袖锡尼喇嘛,从乌审旗越狱逃到北京,隐居在雍和宫。他虽然过着流亡隐居的生活,但并没有忘记民族的苦难,时刻关心时局的发展,同另一位革命领袖旺丹尼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同当时北京的革命力量也有所接触。1924年,他毅然重返乌审旗,准备恢复“独贵龙”,但是因为封建王公的追捕镇压,无法立脚,于是率领十五名“独贵龙”战友到蒙古人民共和国考察学习。  相似文献   
27.
凉夜小昭 《社区》2009,(32):19-20
森吉梅朵是北京人,画家,在德国生活过两年,高挑美丽。,一个很时尚很自由的女子。她从小喜欢只身出去旅行。20世纪80年代交通还很不便利的时候,她就独自多次穿行于西藏各个角落。遇到无人区的地方她就步行,在牧民家里留宿,以至于现在,在许多很少被外人知道的地方都还流传着曾有一个汉族女子独自走过的故事。  相似文献   
28.
伤痛的初恋     
魏西风 《今日南国》2006,(11):45-45
我16岁那年被村上一位烂眼的阴阳先生骗去做了他的徒儿,那时因为我逃学,常去他家和他的女儿二妮玩。他骗我跟他走时对我说,跟着他在外面吃得好喝得好,并说把二妮许给我做媳妇。于是我就跟着他去了,我管他叫师父。师父专给人看阳宅驱鬼,人称他阴阳先生。听村里人说,师父是河南发  相似文献   
29.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英语系、笔王创作中心、江苏省淮海工学院语言文学系联合发起的“20世纪中外文艺思潮”学术讨论会1994年5月5日至9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来自北美、欧洲及中国大陆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代表们将着眼点放在中外文艺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上;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90年代的文学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力图用一种新的“代码”加以表述。这是本次会议的两个显著特点。 一、后新时期文学的分期研究与现状研究。王宁认为,后新时期并不是一个政治概念,而是一个专用于中国当代文学分期的文化概念,它的使用不必受制于意识形态和权威话语,而主要受制于特定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文学自身的运作规律。因而对后新时期这个文学概念的理解,就应当着眼于两个不同的层面: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文学代码上的悖离性。从时间上来说,后新时期是伴随着“盛新时期”(1979—1989)的终结而来的,  相似文献   
30.
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中大胆的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人们可以凭借怎样的权利来杀死自己的同类呢? 这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至今不息的关于死刑的存废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