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28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177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370篇
社会学   79篇
统计学   2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李维建 《文史哲》2004,(1):100-104
巴哈伊信仰是一种新兴的现代性宗教,现代性特征几乎浸透到巴哈伊信仰的各个方面。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宗教灵性的弱化和世俗性的增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组织的民主化等方面。但是巴哈伊信仰本质上的宗教性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它只是涂上了一层比传统宗教更为浓厚的现代性色彩。所以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它的现代性是不彻底的。这表现在它所提倡的宗教与科学有限度的和谐、妥协性的现代政治观、宗教经济制度的空想色彩等方面。巴哈伊信仰现代性的矛盾恰恰说明它是一种宗教而不是其他。它的现代性和宗教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在量的选择上如何适当把握的问题。这种选择将决定着巴哈伊信仰未来的发展。从巴哈伊信仰的现代性所得到的启示是,现存的宗教要想发展,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增强自身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82.
<正> 什么是意识呢?一般都认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有的甚至把这说成是意识的本质,以致人们习惯于认为,意识就是认识、反映,意识活动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意识的功能就是反映。意识能够认识存在、反映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意识等于认识,等于反映。  相似文献   
83.
<正> 《史记·韩长儒列传》说:“韩安国梁城安人也,后徒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这里的“《韩子》”显然指《韩非子》,当无疑义。司马迁的话里,把《韩子》和“杂家”并称,似乎是指韩非著书的内容,竟然会具有杂家的倾向了。据班固《艺文志》所说,杂家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从《韩非子》考察,确实能够看出有这种兼采贯通的综合精神:(一)法家原是韩非自己的本色,兼有商鞅“为法”和申不害“言术”二派之长。(二)《韩非子》书里有《解  相似文献   
84.
人才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 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要增强人才资源的开发意识, 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85.
中外自然法思想的发展都为人权保障奠定了根本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基础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主张法不仁不可以为法的改造人为法的先理后法原则;另一方面主张在人我关系领域以自存为原初目的强调人格尊严的个人本位主义。  相似文献   
86.
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剖析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观念、法规政策、慈善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壁垒 ,进而就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路径作了较为系统的设计 ,其中包括 :培育现代慈善价值观、“政慈分开”、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等。  相似文献   
87.
非暴力反抗与良心拒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暴力反抗(civil disobedience)也译为“市民的不服从”。非暴力反抗一语的另一种英文表述是“nonviolentaction”。在使用英语语言的学者中,有的学者主张以“civil disobedience”表示非暴力反抗的理论,如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有的学者倾向于用“nonviolent action”表达非暴力反抗主张,如G·夏普的《非暴力反抗的政治学》(1973年)。这两种英文表述方法之间是有一些区别的。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突出了抵抗行为的“非暴力”的性质。而在前者,并不完全排除在一定限度内使用暴力手段的可能性,尽管它所要表达的主张也是强调非暴力抵抗。 在日本学者中,一般将civl disobedience译为“市民的不服从”;而将nonviolent action译为“非暴力抵抗”。 在英文中,非暴力反抗还有其他不同的表达方法,如nonviolent risistance、dissent等。  相似文献   
88.
论价值经验     
<正> 一、传统哲学只从事实方面去理解经验长期以来,经验只被看成是关于事实的经验。在唯物主义那里,经验是关于客观事实的感知、反映,这一观念在培根那里就出现了。到主观经验论者贝克莱那里,虽然有一种努力,试图把经验与事实的关系倒过来,但是,他关于经验的理解,也并没有离开事实这一轴心。马赫、詹姆士、石里克等人既不想持唯物经验论的立场,又要避免陷于贝克莱的困境,因而试图从一种“中立的”、“双夫的”意义上去界定经验,詹姆士就说:纯粹经验既可以代表一个“意识事实”,也可代表一个“物理实在”,就看它在哪一个结构里。他们实际上也没有超出从事实范围去理解经验。  相似文献   
89.
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在《从专政到宪政》(载于《浙江学刊》1992年3期)和《更加解放思想,开展宪政研究》(载于《兰州学刊》1992年第5期)等文中提出了增强宪政意识,倡导宪政主义的问题。不过,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果说要倡导宪政主义,也是一种同本世纪上半叶的宪政思潮有所区别的新宪政主义。宪政主义若不经过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造是不可能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讲求宪政主义,必然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措施等方面都具有新的含义。本文旨在根据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的现实国情论证新宪政主义与旧宪政主义的关系,并从新宪政主义的立场论证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宪政思想为指导,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宪政与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初步提出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指出社会主义宪政实质上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但同时又具有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依法治国等新特征。本文清晰揭示了邓小平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设从专政走向宪政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