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校录师陀之"芦焚"时期之佚文,揭示其"一二·九"三部曲的创作过程及其文学史意义,探讨其《渔家》等别样的灾年叙事和《筏》等河患叙事以及义勇军叙事的多样尝试,考释其杂文写作、"太行山系列散文"及抒情散文《牧笛》的别样情怀,以师陀作品为例,讨论如何处理现代文学文献中似而不同的异文本问题,认为师陀不属于京派,而是一个准左翼作家或者说自由左翼作家——这对他才是实至名归的光荣归位。  相似文献   
12.
人的重造——从重庆和昆明看到将来 来自重庆方面熟人通信中,似乎有个共通现象,即对国家前途浸透了悲观感情,对个人工作常表现一种渺茫烦忧,而对于昆明一切,却又不免歆羡神往。这种熟人有高级公务员,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13.
精深的冯至与博大的艾青--中国现代诗两大家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冯至与艾青现代时期的诗歌创作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认为冯至和艾青在抗战时期以其或精深或博大的创作使中国新诗臻于成熟的现代诗。冯至从20世纪20年代的青春抒情到40年代的存在沉思皆独步一时,对中国诗歌的“言志”传统作出了现代性的拓展。尤其是《十四行集》完美地融合了深刻的沉思和精湛的艺术,将中国现代诗的水准提升到可与伟大的中外诗歌经典相比美的境界。艾青在抗战爆发前后十年间的创作成功塑造了一个诗的“现代中国”的总体形象,这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从深重的危机中艰难崛起、通过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在诗歌中的创造性表现,虽不是史诗而胜似史诗,允称杜甫之后中国诗歌的又一丰碑。  相似文献   
14.
晚清小说理论的发展,从戊戌变法前夕的一八九六、九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前夕的一九一四、一五年左右,前后将近二十年,其间又以一九○七年为界明显地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首先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导人、宣传家发起并以他们  相似文献   
15.
文化批评的历史性原则──从近期的周作人研究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批评的历史性原则──从近期的周作人研究谈起解志熙(河南大学中文系)一如所周知,文化价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和超越性。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代代相传而形成传统。也正因为如此,文化往往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它仿佛是一种...  相似文献   
16.
从本体到方法──文化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体到方法──文化批评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解志熙(河南大学中文系)一、从本体论到方法论从文化的视野来研究文学,包括现代文学,并不自今日始。事实上,至迟自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热开始,这种可称之为文化批评的潮流就崭露头角了。当然,它之成为批评界的宠儿以至于...  相似文献   
17.
一、小引:被埋没的"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 在层出不穷的新文学史论著中,刘梦苇总是被附在新月诗派或者说新格律诗派里一笔带过,仿佛是一个无关紧要而又必不可少的陪衬人.这对于他是不公平也是不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解志熙 《中州学刊》2005,(1):184-191
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和某些作家,学术界并不陌生,但这一文学思潮的身份和来龙去脉却没有得到符合实际的定性和恰如其分的解释.除了对其所关涉的现象没有真正摸清弄透,还在于我们已经定型化的思维和概念体系使我们失去了对"问题"存在的敏感.对这一文学思潮的分析、评价与思考,我们可以回到一个"朴素的原点",即"文学活动"是一种最具主体性的实存行为.由此观察,对其与时代或社会的关系,对其活动的得失,对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乃至对其偏颇,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更逼近客观真实的认知.文学史家应该对业已存在的东西,作出其之所以"存在"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9.
《儒将张俊》是一部乡土史学新著,涉及湘军和甘军平定西北叛乱诸问题,提供了不少新史料和新见解,但主导观点仍然沿袭着民国暨新中国以来的正统看法,认为左宗棠、刘锦堂、董福祥、张俊等平定陕甘回民起义有罪。其实有大量史实证明这种一向政治正确兼学术正确的正统观点有误,应该有所反思,因为它既不合历史的实际,也不合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