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2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大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成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定位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陶冶高雅的审美趣味并培养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涵泳性情、有助于大学生性情和人格的塑造.要达到这些目的,大学语文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诗人比兴 拟容取心——《文心雕龙》“比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兴是我国诗学的重要传统。《周礼》首标风、赋、比、兴、雅、颂“六诗”。此后,注疏《诗经》标以比兴,成为风气,比兴之论亦有很多。但象《文心雕龙》这样专辟一章研究比、兴,上溯秦汉,可谓空前;下视其后,也很少见。因此,《比兴篇》历来就被人重视,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个重点。不过,与前代理论相比,《文心雕龙·比兴篇》有哪些特点?也就是说刘勰做了哪些开创性的工作?刘勰的比兴论对我们有哪些启发?现在似乎仍有发掘余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是很讲究空白的。画面上留下许多空白,不仅可以省下笔墨,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还可以给观众留下联想发挥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利用有限的空间,表达山广阔的内容,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由此,我想到了诗歌创作。有些诗歌作者在写诗的时候,不善于概括社会生活,写那些最有典型意义、最生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 语 :2 1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如何发展 ,已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 ,在新世纪的文化发展中处位如何 ?怎样通过自己的研究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也引起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认真思考。下面四篇笔谈在这方面做出的探讨 ,足以引发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面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任务和策略方面应做适当调整 ,应立足当代文化建设需要 ,寻找民族之魂 ,使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术新论坛》是我刊推出的一个不定期的栏目 ,主要发表各类学科中见解独到、观点新颖、标新立异、有理论深度的探讨争鸣性文章 ,文章 30 0 0字左右 ,欢迎校内外作者提供稿件和选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梁代宫体诗人略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代宫体诗人略考詹福瑞宫体诗,顾名思义是产生于宫廷的诗,学术界亦多认为宫体诗产生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作为诗歌流派来认识这一文学现象,有必要勾勒出这一诗派的诗人群体。梁代宫体诗派的领袖人物是简文帝萧纲。宫体之兴,主要是因为他的爱好与提倡。《梁书·简文帝...  相似文献   
16.
《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面世 ,是民族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 ,我谨代表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壮族是我国的第二大民族 ,国内人口 1 70 0多万 ,作为岭南的土著民族 ,她对开发、保卫祖国南部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壮族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的民族之一 ,种稻已经有 1 2 0 0 0多年的历史 ,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餐桌上以大米为主食 ,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也是壮族的光荣 !但由于种种原因 ,国人对壮族尤其是…  相似文献   
17.
詹锳先生是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著名专家。他的《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的风格学》及《刘勰与〈文心雕龙〉》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在观念、路数与方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以“无征不信”的实证精神索解义理,以现代的学术观念发掘古代文论的理论内涵及其价值,自觉尝试探究并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呈现出学术大家成熟的研究品格。  相似文献   
18.
从 1995年起 ,河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学科课题组就进行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努力实现古代文学教学与四个方面的紧密结合 :一是与史学、哲学的紧密结合 ;二是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三是与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 ;四是与当代文学建设的紧密结合。经过几年的探索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科研方面 ,改革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布衣原指人的身份,即身处下层的平民。但是到了后来、尤其是到了唐代,布衣几乎成为未仕的士人的代名词,即所谓的布衣之士。布衣之士不同于普通的平民,他们是平民中的读书人。布衣之士虽身处贫贱,却以通经籍、明道义而自高。布衣之士,虽然始终没有形成自觉的阶层意识,但是却在历史上形成了士文化中一种突出的现象:布衣精神。主要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情怀,即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安贫乐道的士人气节,即不以贫贱为耻、乐道安贫、寂寞以守志的情操;平交王侯的布衣立场。总结这些布衣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士人出处之道。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中,提出风格问题并把其加以分类的恐怕肇自曹丕。曹丕的《典论·论文》,根据作家才性的不同,分别论述了建安七子不同的风格特征;同时,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各以一字概括其风格要求,开了作家风格论和文体风格论的先声。其后,陆机的《文赋》,又沿着《典论·论文》的两个方向,论述了作家风格和文体风格。而其文本风格的分类和论述,比曹丕具体多了。到了刘勰,他的《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