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试论实现妇女的真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洪流,一方面为妇女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种种机遇,涌现了一大批精明能干的女厂长、女经理、女专业户;另一方面劳动责任制的强化与效益追寻,使女性将面临着重返厨房和就业难的挑战。男强女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人口结构的支撑。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失调的原因,并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指出了应对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改革开放给女性人口带来了机遇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女性人口生产能力的发挥与提高创造了条件。 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有68.09%的女性人口分布在农村,在女性从业人员中有75.4%的妇女从事农、林、收、渔业生产。因此,农村女性人口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变化,具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出生性别比与婚姻挤压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在传统的对男性偏好的影响下,唯一的生育机会就使家庭偏向于生男孩,造成出生性别比严重偏向男性。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是否必然造成婚姻挤压呢?本文主要讨论二者的关系及影响婚姻挤压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庄重提出,并且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在2006年两会上得到切实落实,而生育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这一灵魂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育文明建设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将对新农村建设这一整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在本文中提出了对新农村生育文明的建设的几点理性思考,旨在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生育文明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各个历史时期记载的人口数量,是定量研究人口变化的主要依据,因此,历史人口数量的记载确切与否,直接影响着人口的科学分析。据四川省志人口部分记载,清朝末期(即1884年至1898年),全川人口数竟达七、八千万,这个数字是否确切,值得商榷。 首先,人口普查后,才能得到确切的人口数。四川历史上七、八千万人口的记载,并非是人口普查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联合四川社会科学院,于1986年11月17日至23日在成都召开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人口和就业问题学术讨论会》,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会议共收到55篇学术论文,现将到会代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人口密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都市可分为中心城区、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4个区域。5年来成都市人口向近城区集聚程度高于近郊区,人口密度差异逐步增大,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人口高度聚集。Clark密度模型的模拟效果表明:成都市人口向中心地区聚集,离开市中心点不同距离的区域人口密度差异逐渐增大。成都市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社会政策和政府行为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中心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人口和就业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1月17日至23日在成都举行。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一、在改革中就业人口激增已成为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在改革中,我国将面临着就业人口的激增:15至64岁年龄组人口将从1985年的6.83亿分别上升到1990年的7.65亿,1995年的8.17亿,2000年的8.85亿,年平递增速度为1.74%,其中1985年到1990年平均递增速度竟达2.3%,远远高于同期总人口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丁克”作为一种的新兴家庭模式,其内涵和外延都早已超出“自愿不育夫妇”的定义范畴,而以一种下一代缺失的家庭模式与其他家庭相区别。由于主观以及客观的诸多原因,这种家庭模式被更多的第二代农民工采用。另一方面,老龄社会中的独居老人及完全由老人组成的“纯老家庭”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下一代或者下下代的缺失,从而构成了“老龄丁克”。“丁克”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扩大,已经使“丁克群体”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逐渐壮大的特殊群体。其对社会结构多方面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