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在当今社会偏见仍然无处不在,只是偏见的表现更加隐蔽和微妙.偏见的存在持久而顽固,它的产生既与人类心理特征和认知的缺陷有关,也有竞争和学习的社会根源.偏见作为一种破坏性的事实,对偏见的持有者和偏见的对象都是有害的,必须予以正视和消除.  相似文献   
5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品牌、各种面料的服饰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让人目不暇接.不过,丝绸作为一种经典面料,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众所周知,丝绸制品最早起源于中国.据科学家考证,我国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经有成熟的纺织技术,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罗、绮、锦、绣等品种,丝绸之路的开辟,更是将丝绸推向了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说起丝绸制品,便不能不提首创养蚕抽丝技术的人——嫘祖.  相似文献   
53.
档案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的同时,又主动地提供服务;既注重档案的收集质量,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同时对利用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性地分析、研究。作者通过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的现状分析,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54.
环境应激及其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对应激的研究已扩展到社会和环境领域。由于现代技术工具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相互依赖,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不仅仅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而且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应激源,自然的、技术的、社会的灾难和事件对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构成压力。心理学家对应激提出了多种解释,个体则必须依靠各种应对资源,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发展成熟的应对风格,对环境应激刺激作出适当反应。  相似文献   
55.
出场人物:小艾、小D、榛榛、小王背景:今年9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对外宣布“上海2005年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据悉,2005年上海市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人数为99548人,比去年增加14126人,增幅16.5%。实际录取硕士生22539人,比去年增长7.2%。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约为4.4:1(去年为4.1:1,前年为4.3:1)。豆博士:在职业咨询过程中,我对3500个独立个案进行了统计。发现近年来“考研”就如同考公务员一样,本来由应届毕业生垄断的局面正被逐渐打破,成了广大在职人员的一个“情结”。  相似文献   
56.
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对全国21个省市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传播学理论出发,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信息、受传者、传播媒介和信息反馈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认清问题的本质,思考相应的对策,有助于全面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57.
构建教职工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并构建教职工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校领导主管、校工会负责、各基层工会具体组织、教职工全员参与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教职工大学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凝聚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正能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8.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学术理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意蕴,形成整体与内部二维视角解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论、百年乡建承继论、城乡融合发展论、外部风险应对论与“和”文化继承论等立论基础,并瞄准农民村庄复合向度探讨其内生动能。基层实践派主要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保障,认为应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实践主体,根据其各自定位承担不同职责,实现优势互补。然而,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体的农民却被排除在话语体系外,导致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断裂。此种断裂与理论阐发、现实关涉、国际对话缺位等共同构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深化与实践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因此,未来研究应聚焦农民、理论、现实、对外和整体视角,提升研究实效性、学理性、针对性、包容性及系统性,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践—理论—政策”大循环。  相似文献   
59.
课程思政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迅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热点。学界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生成依据、重大价值与实践路径等维度展开。已有成果为人们理解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借鉴,但同时还存有诸多分歧。学界在今后研究中,应强化课程思政的知识供给,建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协同意识,建构育人共同体,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强化课程思政的问题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0.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思路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建民  张可 《城市观察》2013,27(5):86-93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24个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主要有: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区域总体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域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引领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