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83篇
社会学   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8月,"青春芬芳——全国文化系统青年书法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此展展示了全国文化系统青年书画爱好者的良好风貌和创作成果,促进青年艺术人才的成长。本次全国文化系统青年书画展入选的作品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委会共收到书画作品372件,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最终151...  相似文献   
33.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物理教学中是一项富有创新性和意义的工作。本文通过挖掘力学、光学、电磁学三部分的物理、文化、思政相融合的教学内容,旨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物理教学中,为教学注入新鲜感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兼顾深度与广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34.
修宪权是制宪权的继续与延伸,具有派生性、法定性和不轻易动用性.修宪权客观上存在着内在和外在的界限.修宪权的界限体现在受宪法基本精神与原则、自然法精神、国际法的约束以及实定法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35.
沈迦林最近步入了"职业寒冬"期,踌躇满志的他一直以为公司华东部销售经理的宝座非他莫属,可一心做着晋升美梦的他没想到,总公司竟派来了个新上司。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沈迦林不仅感到失落,同时还产生了一种屈辱感,他觉得自己的职业之路出现了严重危机。"为什么升职的不是我?"沈迦林说自己在公司的3年中,带领团队开创了很好的销售业绩,"我如此拼命工作不就是为了升职?真是想不通啊!"  相似文献   
36.
课程思政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迅速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热点。学界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成果丰硕。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生成依据、重大价值与实践路径等维度展开。已有成果为人们理解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借鉴,但同时还存有诸多分歧。学界在今后研究中,应强化课程思政的知识供给,建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协同意识,建构育人共同体,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强化课程思政的问题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7.
历史上,杰出的艺术作品是在作者神秘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神秘体验的艺术是超越的艺术,具有神秘性,反映的是主、客体的本质和内在的美。  相似文献   
38.
以2001-2023年CNKI收录的1 404篇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对新世纪以来数字乡村理论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起始成长期稳定发展、高峰衰退期衔接过渡、再创辉煌期热度激增;空间分布上,经济学视角占据主导,科研横向合作与纵向批判继承发展存在短板,高频被引文献在整体框架建构与技术“赋能”层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主题上,主要围绕数字乡村战略背景和理论支撑、概念内涵和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风险评估展开;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机制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是研究热点。研究趋势上,“数字乡村”与共同富裕、城乡融合、现代化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等重大目标的衔接式研究值得重点关注。后续研究亟需在数字乡村未来形态、主体转型、整合机制及理论建构等方面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39.
改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每一个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会使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遭受损失。这次机构改革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可谓史无前例。那么,那些利益受损者如何对待这次冲击呢?  相似文献   
40.
在当今社会偏见仍然无处不在,只是偏见的表现更加隐蔽和微妙.偏见的存在持久而顽固,它的产生既与人类心理特征和认知的缺陷有关,也有竞争和学习的社会根源.偏见作为一种破坏性的事实,对偏见的持有者和偏见的对象都是有害的,必须予以正视和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