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良性客观检验心理 ,设计效果检验以及强势品牌包装设计为书籍传播提供广阔空间三方面来进行探讨。指出书籍包装设计是主客观的统一 ,赋予设计以艺术光辉 ,增强书籍的吸引力 ,用发展的眼光对设计效果进行自我检验 ,强势品牌的书籍包装设计 ,有利于扩大书籍的影响力 ,树立强大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2.
学问化问题是古代诗论中的重要问题。道咸宋诗派学问化诗学对古典诗歌学问与性情的关系进行集中探讨,追求学问与性情的诗学异质同构,将“以学为诗、以理为诗”与“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两种相异质的传统调整和拢合。  相似文献   
13.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进行修订的基础上,2002年7月,中央正式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  相似文献   
14.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是中国古典诗学后期的重要命题,辨体与破体的争论是此命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学人之诗"、"诗人之诗"的命题关系到"风"与"雅"两大诗学传统,涉及到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与人格追求.自宋代以来,随着理学的发展,长期浸润于经学环境中的古代士人的"经学中心"意识导致形成"学人之诗"、"诗人之诗"争相为高的局面.从中国先秦以后诗歌的发展来看,各个时期对"风"、"雅"传统的承续情况不同.唐诗基本指向具有"风人之致"的"诗人之诗",而宋诗则基本指向具有"雅人深致"的"学人之诗".近代同光体诗人,在反思前代诗学的基础上,肯定"诗人之诗"的创作方法,同时也认识到"学人之诗"产生的历史必然.他们试图使"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调和诗歌的"吟咏情性"与"明志见道"功能,为近代诗歌发展寻找新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又是同光体江西派著名诗人。其父陈三立是近代同光体大诗人,而师曾诗风逸于其父的西江家法之外。这是师曾在艺术家才情的激发下,自然而然地同讲求学问,视艺术为余事,重视"学人之诗"的同光体有所背离,形成陶写性灵、疏朗清新的"画人之诗"。其诗歌以赤诚淳厚的悼亡诗和讲意境、性灵的题画诗为主。其诗歌融汇众流,力求打通魏晋六朝、唐宋并驰之轨,是对近代学江西派的末流作诗晦涩喑哑如土羹尘饭的反戈一击。  相似文献   
16.
近代诗人袁昶在同光体浙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过去学界一直认为他是洋务派作家,通过对其政治活动与主张的具体考辨后指出,他应该属于维新派作家.在晚清特定政治背景下,袁昶既不能济世救国,又不能隐逸闲居,只能以一种痛苦的"朝隐"心态来消磨时日,这使得他大量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意味.由此两方面入手,我们能够较全面地重新认识这位过去被视为保守派的诗人,同时,也能够对其诗歌创作中丰厚的内蕴、喷礴的情感与风格的博综做新的评价与体认.  相似文献   
17.
努力推进干部监督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监督工作是整个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监督工作,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站在事关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的高度,对此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我们做好干部监督工作的行动指南。这些年来,围绕干部监督工作,各地各部门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扎实工作,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不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晚清贵州著名学者、诗人莫友芝未刊稿本甚多,传世著录的珍本《郘亭杂文燹余录》、《影山草堂杂文》、《郘亭函札稿》保存了莫友芝生平、家世诸多有价值的史料,也可以窥探莫友芝的散文艺术,对于整理莫氏文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的散文中赠序文长期不受人重视,事实上他的赠序文反映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弊端,揭露了明代腐败的政治体制,在艺术手法上继承了唐宋散文的传统,有其独到之处.对归有光的散文进行探讨,有利于全面认识归有光的散文艺术.  相似文献   
20.
重庆直辖五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部委和各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负重自强,开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