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7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6篇 |
人才学 | 4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86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133篇 |
社会学 | 10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非“反孔非儒”,而是“人权与科学”;其第一义是伦理与政治层面的人权。运动直接针对的现实对象是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而“立孔教为国教”是与袁世凯等人“尊孔复辟”相配合的;运动针对的历史对象是君主专制时代的“礼教”,而作为君主专制的伦理政治学说的“礼教”已不适应于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按照孔子儒学原理,“仁”(博爱精神)“义”(正义原则)才是根本;而“礼”(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则应当是随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型而“损益”转换的。因此,新文化运动为儒学自身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历史的转机。 相似文献
253.
254.
2009年医疗改革方案推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改方案指出,从09年到11年,我国将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其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将成为重点,明显缓解我国当前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疗改革给公立医院带来了从意识形态到管理方式的全方位的影响,医院在医改中仍存在需要变革的方面。 相似文献
256.
257.
墨子的根本宗旨是谋"百姓之利",除"天下之害"。利害在于治乱;治乱在人,故须"非命"。治乱的根本乃在于"仁义"与否:祸乱的根源是人们"不仁"而"不相爱",故呼吁"兼爱";祸乱的表现是人们"不义"而"交相贼",故主持正义、诉诸"交利"。当务之急乃是"非攻",因为当时最大的祸乱就是诸侯兼并战争。防止攻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足够的国力,故须研究治国强国方略;二是充分的守备,故须研究战略战术、军事装备,进而研究科学技术。上述"仁义"价值须有一个形而上的超越者作为终极根据,故须"明鬼"而尊崇"天"之"天志"。"天"的世俗代理人即"墨教"宗教团体;墨教并非为某个特定国家谋利,故须独立于任何国家权力系统之外。然而墨子关于权能格局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矛盾:他所维护的和平秩序,乃是承认王权衰落之后的"国际"格局,即是多极权能格局,这与神圣代理人的独立性互为条件,此乃墨学在皇权专制时代衰绝而在近代复兴的根本原因;但其"尚同"思想却恰恰与上述多极思维相冲突,这是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皇权专制的历史趋势的反映。 相似文献
258.
楊兴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1)
六亿中国人民在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之下,在共产党及其領袖毛澤东領导之下,摆脫了帝國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压迫,目前正在順利地进行偉大的社会主义建設。中国人民的敌人拚命想阻撓历史上这种进程,并且不择手段和方法来破坏社会主义建設。在忠实于馬克思列宁主义掩飾之下,进行反动的資产阶級思想的宣傳就是这些手段和方法之一。例如,通过批判俞平伯歪曲古典小說“紅楼夢”的有害作品,揭露出胡适实用主义的反动本質,就可以証明这点。对于宣傳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和反对党在文艺上領导以国民 相似文献
259.
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年版)比较系统地对美学的各种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这无疑是很可贵的,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美”的探索》(以下简称《探索》)中有些观点和研究方法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该书对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批评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探索》批评李泽厚的美学观点主要有三处:第一,批评他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第二,批评他主张“美感以直觉为特征”;第三,批评他在“移情”理论上的自我矛盾。下面我们逐条进行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