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主持人语]全球化在今天的拓展、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发育,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铺开,使公共性问题在多维度中得到展开,并成为当今学术思想界的热点问题。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哲学的生存基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化视角看人的生存方式的当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就其一般本质而言,它蕴意了人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方式变化的内在根据。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生存方式则主要通过从现实生存到虚拟生存、从身份生存到能力生存、从群体生存到类生存等方面的转向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学术研究具有自身的连续性 ,因此 ,我们在总结 2 0 0 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时 ,不能不涉及到此前的研究状况 ,而本报告倾向于把 2 0 0 3~ 2 0 0 4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评说。纵览近两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平缓前行的态势。表面上看 ,这两年既没有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也没有产生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研究成果 ,甚至没有提出新的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问题 ,局面似乎有些平淡 ;但是 ,这一平淡却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历经曲折和灿烂之后 ,正在走向沉稳和成熟。主要表现在 :少了一些激情 ,多了一些理性 ;少了一…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虽然最初发生于经济领域,但是,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的全球化的问题。然而,在罗伯森以前的很长时期,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化约为具体的经济因素的做法来诠释全球化。罗伯森不满意于这种做法,并试图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全球化,实现了全球化研究的文化转向。罗伯森在从文化的视角对全球化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全球化进程的文化意蕴:他没有因为肯定全球化的文化逻辑进而主张文化上的同质化,相反,却认为全球文化是建立在多样文化共存的基础之上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普遍主义的特殊化和特殊主义的普遍化的互动关系。罗伯森作为当代公认的全球化、文化和宗教研究的世界先驱,他所提出的许多思想都是应当得到我们的肯定的,但是他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无法超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视域中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虽然为人们理解和把握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后传统的文化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而使传统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将中国文化放到全球化所提供的这一视域中来把握,就需要按照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以合理的、价值的重新定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共同文化进步要求的接轨以及当代转换。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的是我们能否做出一种趋利避害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实现的理想境界问题,是马克思个性观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是在用个性自由来表达他对人的个性发展终极理想和终极意义的深切关怀的。在他的个性自由思想中,既贯穿着一系列的科学方法,也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所有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的理想境界问题,是马克思自由观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用自由王国来表达他对人的个性发展的终极理想和终极意义的深切关怀。这一理想的实现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类追求自由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高度发展,但与此同时,这种发展又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自由风险的超越既取决于实践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一种新的自由风险责任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使价值冲突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现象,也将如何应对各种范围、各个层次的文化价值冲突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而这一问题又是与如何认识其效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无庸置疑,价值冲突的效应是双重的,它表现为价值代价与价值发展、价值失范与价值嬗变;价值困惑与价值自觉等多方面的双重效应。价值冲突的双重效应为我们对其进行合理地调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展开的,其标志就是一种扎根于生活世界崭新实践观的创生。马克思实践哲学既表现为从人与自然关系中来阐释人的活动的能动和受动的关系,也表现为从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一生存维度来拓展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揭示了其深蕴的公共性旨趣。它既内蕴了对现存世界超越的公共理想目标,同时也意味着对各种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品格所作的批判性超越。这种超越不仅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中的;不仅表明着自身在功能指向上的变化,而且也表明着其在性质上的根本变化,即把自己的哲学与共产主义,特别是与无产阶级的公共实践结合了起来,最终完成了在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向上的现代转换和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当代越来越多的风险走进人的生活世界,使"风险社会"成为任何发展主体都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社会存在,它不仅使人类生存方式在当代呈现出风险性的特征,而且也预示着作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形式和生存方式的"风险生存"的出现。风险生存虽然意味着人类面临的危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多,但相关哲学反思,既不是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完全否定的概念,也不是旨在完全消除这种风险,而是通过面向风险生存而做出的深刻思考,确立一种通过风险生存走向和谐生存的崭新的人本发展的新思维,并在追求和谐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风险生存的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