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1 毫秒
41.
辛塞波  赵晓峰  侯凤武 《城市》2007,(12):70-72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出现驿站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那时的驿站称作“传”。“传”的雏形为“马传”,一般功能较简单。随着宗族、部落相互战事的频发.又出现了“兵传”,“兵传”主要用于屯兵、屯粮、屯草、御敌、防守。随着官方交往的需要,大约在周代出现了“官邮”.汉代易名为驿。  相似文献   
42.
在部分交通肇事案件中,传统刑事司法制度显得颇为尴尬,刑事和解制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正义之窗。本文通过对在交通肇事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的原因及风险进行分析和辩驳,寻求检察机关如何在交通肇事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进行制度构建等方面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以博弈论为理论分析的视角,对湖北荆门新贺四组的农业用水机制进行阐述,分别用典型博弈模型和扩展型博弈模型对农户的两次合作行为展开分析,指出在农业灌溉水利具有资产专用属性的情况下,由于农户有限理性的思维和投机行为,必须通过制度建构的方法才能加以化解.随后,本文从建国后农村水利的发展史出发,试图从实践操作上说明制度建构在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上的重要性,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制度建构方案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处理好与地方自治单位的关系。现阶段行政下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村级组织的行政化色彩加强,成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另一方面惠农政策进村入户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增强了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但是,农村基层行政效率总体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自治单位从行政村向自然村下沉,激活了村庄社会积累的内生性资源,使得以自然村为边界的社区社会组织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平等参与和民主协商公共事务的空间。这意味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政权建设不是要完全打碎地方自治单位使国家权力直面农民家庭,而是应重视农村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增强国家通过社会获得权力的能力,构建社会自治协同提升基层行政效力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5.
一向重视婚姻家庭的赣南客家宗族性村落近十年来出现大量"闪婚"家庭。打工经济和村落惯习的互动共同形成"闪婚"的社会基础,"闪婚"重效率不重感情的市场逻辑难以保证婚姻幸福,从而导致"闪离"家庭的出现。"闪婚闪离"表现出婚姻观念自主开放、婚姻仪式简化、个人权利意识增强离婚增多、彩礼飞涨代际剥削越来越严重等现象,表明迈向核心家庭化和私人化的农村青年婚姻变革的某种趋势。  相似文献   
46.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统计截止2019年末,中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0%,乡村人口数量为55 162万,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 077万,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仍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发展问题,而且是农民福利增加和农村和谐稳定问题。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回应小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为留守村庄的农民提供基本的就业和收入,并逐步解决小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关中实践》一书在对关中平原的农业农村发展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宏观数据分析,提出一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统分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7.
一、取消两工后的乡村社会:陷入现代性旋涡中的传统本文我们要分析的"工"是指农民在税费征收年代必须要出的农村义务工与劳动积累工。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防汛、义务植树、公路建设、修缮校舍等。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应承担五至十个义务工;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本村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植树造林,并主要安排在农闲时间出工。按标准工日计算.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应承担十至二十个劳动积累工。在农村施行两工制度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在乡村社会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  相似文献   
48.
阐释了资本下乡从事农地规模经营的实践过程.资本下乡前:乡村形成自发的农地流转秩序,具有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两方面的特征;初始阶段:对乡村自发的农地流转秩序形成冲击,开始重构农地流转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中期阶段:下乡资本通过与地方政府、乡村精英等多元利益主体结盟,构建复杂的庇护关系网络,掌握制度变迁的方向,从而在农地经营收益和政策补贴收益分配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形塑新地权秩序的主要变量;分化阶段:资本下乡沿着新地权秩序瓦解、地权秩序再调整和新地权秩序确立三个基本方向演化发展.研究探索和完善下乡资本与农民家庭分工合作的农地经营模式,以期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稳步持续提升,利于留守村庄农民获得一份务农收益,减少城镇化与工业化带来的阵痛,并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49.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的国家政权建设不能仅从发展基础权力的视角去阐释,更需要从提升服务权能的视角加以理解。服务权能既包括服务权的争夺与集中、服务权的配置与优化,还包括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将获取为民服务权作为政权建设的逻辑起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党领导的政权建设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从宗族收归国家,实现了服务权的集中,建立起全能主义政治模式,主要依靠体制性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优化配置服务权,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主体,适时调处政府与各类服务主体的关系,持续提升间接为农民提供不同类型服务的能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美好生活需要。服务权能视角的国家政权建设符合儒家大同的政治理念、历史传统、中国人期待的权力形象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助于深化对政权建设本土化实现路径的认识。  相似文献   
50.
“非粮化”还是“趋粮化”:农地经营基本趋势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粮化”与“趋粮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地经营的两大趋势。在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的博弈中,各经营主体的资源禀赋、竞争能力及其收益差异,决定了经营模式的二元格局。较高的比较收益和绝对收益,是种植经济作物、形成“非粮化”的内在逻辑;节本增效、提升规模收益,则是“趋粮化”的主要逻辑。此外,国家土地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民家庭生计模式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种植行为的决策机制。“非粮化”抑或“趋粮化”,是各经营主体基于“经济理性”和“生存理性”的综合考虑做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