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累之类别与特征——汉魏六朝文人生命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累是产生于道家的一种观念,中古的时候经过玄学的推动与佛学的影响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共识,其艺术创作中大量的累的语码与对累的厌弃,表明当时文人对艺术化生命状态的期待,并由此影响到了文人的人生选择与情趣.  相似文献   
13.
奈何之情与六朝文学情感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何之情是在一般与官能相通的喜怒哀乐之情之外更为复杂的情感,它在起初伴随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而觉醒,又因自我理性对生命规律的痛切认识而和自我密切关联。但在中古文人那里,因为玄学的渗透,这种情感融入了对人之生命整体的、终极性的反思而实现了对一己功利性情感的超越,从而具备了审美意味。这种审美情感的形成,使文学表达的空间得到有利拓展,也使文学反映人生的深度得到了保障。从此,文学的本体性特征日益明显,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序>中有"赏究天人"之说,一些学者认为是"学究天人"之误.事实上这并不是失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第一,"赏究天人"不仅可通,而且更能体现六朝文人的审美倾向;第二,从校勘依据上看也有可商榷之处;第三,如果以"赏究天人"为误,而改为"学究天人",则与钟嵘在<诗品>中体现的反对以学为诗、倡导直寻的一贯思想不合;第四,与序言中的语境不合;第五,与当时的玄学审美思潮不合;而"赏究天人"说法的出现,正可说明"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当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学理论批评范畴的才具有虚灵性审美特征。所谓虚灵性,意在强调其生化、创造的内在动力性,也就是说,才有所能。虚灵性或者才有所能首先体现于才所发挥的效用;再者表现为其现身的形式并不单一,而是贯穿于和其相关的所有范畴之中,但凡学、识、情、思、气、体、法之中皆可显示其存在,并影响着学、识、情、思、气、体、法的走向与情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认为,创造性是文才作为文学主体素养的重要潜能,它是才有其能这一特质的具体表现。文才这种特性包容于才的"本始"内涵之中,并通过以下维度获得美学确认:才源血气,循才可以成体;才生文思,极才可以尽变;才易飘扬,骋才可以破缚。  相似文献   
17.
18.
从魏晋开始,中国文学史中便不断出现类似刘勰梦攀锦绣、江淹梦索笔等文学关乎神助的传说。其主要形态在神梦之外,还有神遇、神授等。理论界过去对这个言说系统关注不多。事实上,这些与文人才子相关的奇闻异事皆流行于文才崇拜之际,皆关乎文人才子的天资与灵气,它实则是在以一种非理论的“神助传说”形态演绎文学之才所具有的审美品质:文才虚灵而神异,可资创生幻化;文才源自禀赋,如得自天,不可更定,因而珍稀瑰奇。  相似文献   
19.
赵树功 《阴山学刊》2004,17(5):28-32
玄意人生是魏晋南北朝文人艺术化生命状态的一种概括,它是玄学经中朝名士而向生活情趣化转移、沉潜的结果,同时又与儒家所倡导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化人生有着重要的区别.其主要的表现是超越于表演性的皮相之外的玄境与闲境的统一,以及文人对真之境界的追求.分析这一文化现象,不仅能使我们对中古文人及其审美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对其时诗文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学术规范的宗旨应当在于促进经典性学术成果的生产,即以建设性为主。学术的繁荣与否不在于有了些学术垃圾,而在于是否有经典性的成果。因为平庸并不比垃圾高明多少。抑制了失范却成就了平庸,并非学术建设的福音。从另一方面讲,任何规范都包含权利和限定两方面,如果我们丢弃了学术规范自由、创新的内涵,即使在限定之下打磨得再玲珑,又有什么意义呢?更何况在文化的商业运营与不健全的体制的强力介入下,文化垃圾本身是在所难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