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维新时期,正在崛起的新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开始对封建时代"黜奢崇俭"的消费观进行批判,他们或倡导"尚奢"消费,或建议将因"俭"而省的钱财转化为资本,以增加资金流转,扩大社会生产.此种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与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有反传统的精神和解放人欲的启蒙作用.然而,在实践和可行性方面,他们的主张却有悖于近代中国主权旁落的特殊情境及富商大户消费投资心理的传统性,最终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后,为挽救行将崩溃农村经济,在各种行政力量裹胁下,中国乡村掀起了以信用合作社“异常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化运动。而合理合作金融制度与健全合作金融体系,是为各类合作社融通资金、减少对金融资本依赖以促进合作效能充分发挥之必须。基于此,人们在反思检讨合作运动缺憾与不足基础上,对中国合作金融制度与体系建设的学理探讨:包括合作金融内涵;体系建设路径、组织体系层级、与农业金融区别和联系、中央合作金库地位及目标等。其中不少论点极富建设性,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完善乃至于新农村建设仍不失其借鉴意义。这也就是笔者费力将此爬梳出来的原由所在。 相似文献
43.
进入20世纪后,传统时代中国城乡之间具有"同一性"的"无差别的统一"关系开始裂解,"对立性"关系逐渐形成.这是因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是在城乡分裂的空间结构中展开.其中最为明显表征就是:教育的城市化趋向及乡村精英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性流动",造成了人力资源方面城市对乡村的"吸纳"效应,进而导致了乡村文化衰落、荒漠化及精英匮乏.并最终出现了时人所言的"现代中国城市的兴起是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衰弱相平行"现象. 相似文献
44.
“主义”话语与20世纪中国合作经济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合作经济理念在20世纪上半期以"主义"话语的形式来到中国,并与当时的和谐互助、自由、平等等价值诉求为核心的社会思想相交融,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思潮,意欲促成一场社会化的合作运动,推行西方的合作经济制度,改善平民经济,并由此奠定了政府在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但是,经济制度的改变能力是文化信仰历史的一个函数,这一点也就内在地决定了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土壤当中的合作经济制度,不可能在笃信"集体主义"而个体成员又缺乏自主独立性的中国社会得到很好的生长.合作社组织在20世纪中国的"异化"或多舛命运也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5.
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 ,历史地确立了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既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也是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 ,它也从质上决定了一切有关乡村社会变革的规划或措置 ,都只有在影响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前提下才有彻底实现的可能。为此 ,国家应纠正过去施政理念上的偏差 (包括当前的税费改革 ) ,树立农民的主体性理念 ,给农民以自由和权力 ,且使“农民怎样才能自己发展自己、自己保护自己”的意识成为中央制定各项农村政策、制度和施政路径的一个首要出发点、着眼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