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论我国新阶段改革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多同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相联系。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的发展方式尚未实质性破题。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的突出特点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与市场化改革同步、与国际化进程相适应和伴随着社会转型。因此,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要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促进社会进步。新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是:(1)以市场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2)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和谐建设;(3)以有效的公共治理促进政治文明。在改革的顺序上,短期内主要是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和垄断行业改革,中期内主要是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长期内主要是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实行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而政府转型又成为改革的关键点和着重点。中图分类号: F12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7 6522(2008)06 0005 08  相似文献   
32.
新阶段的全面改革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复杂、更深刻,既需要坚持"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也需要"阶段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33.
改革的新形势与顶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的判断是: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败在改革。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如果说过去30年的改革主要在于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起飞的话,未来5~10年的改革主要是转变经济  相似文献   
34.
当前,有两种对政府改革的看法值得商榷:一种看法是,不要夸大政府改革的作用,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另一种看法认为,政府改革的难度太大,很难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事实上,真正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取决于政府转型的实质进展。我们讲新阶段改革攻坚的复杂性,就是改革改到了政府头上,政府转型不可避免地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要客观地估计政府改革在下一步改革攻坚中的作用和影响。当前,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政府改革滞后相关。“十一五”时期,无论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建设和谐社会,都对政府转型提出了相当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考察和说明主体与客体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具体展开的。客体决定主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基础是实践;实践的程度受实践的条件制约。我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紧密的”链条”。紧紧抓住了这个“链条”,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客体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用来标志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对立面。所谓主体,是指能够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人;所谓客体,是指能够被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解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马克国主义认识论坚定地把客体第一、客体决定主体,作为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36.
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政府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我国正在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这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特定背景,也是政府转型的特定背景。研究新时期的政府转型,需要从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趋势。我国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一方面,经济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公共产品短缺逐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这是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的深层次原因。从世界经济史看,西方发达国家到工业化中期之后,都有一个生产能力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经验表明,通过政府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可以提高消费预期,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过去三十多年中,通过市场化改革,我国在私人资源配置和私人产品供给上大大提高了效率,但在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产品供给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进入新阶段,需要整体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37.
“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与重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后五年,我国将处于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一次转型与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不仅要从外部以及外部市场的变化看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更要从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的大趋势了解和把握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与基本趋势。当前,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集中表现为从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从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它体现为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的脉络,其基础在于我国开始进入发展型新阶段,本质在于人对自身发展的基本需求。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发展方式的相应转变。从总体趋势看,“十二五”是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和改革的历史起点,是改革发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关键五年,迫切需要实现“四大转变”:即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从工业化主导转向城市化主导、从公共产品短缺转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中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实现这些转变,关键在于政府转型,要求政府果断地放弃GDP增长主义,实现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转变,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由“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转变,国有资本由“盈利性”向“公益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8.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为适应公共需求变化所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文章就"十二五"期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和挑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39.
迟福林 《学术界》2012,(5):242-245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年来也积累了某些不公平不可持续的体制性、结构性的突出矛盾。今天,中国的转型与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迫切要求市场化改革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实现这一转变,决定着中国转型与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中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前景。  相似文献   
40.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危机时代和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的特定背景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逐步缓解和缩小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这一目标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实现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其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民的自身发展权益,集中体现在广大农民的发展能力与发展机会上,这与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直接相关;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成为制约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到位的情况下,农地大规模流转的社会风险很大,为农民提供长期而有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新阶段农地流转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