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高等学校共青团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学校共青团员思想教育工作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了人才规格的新定位;强化了教育制度的建构,优化了思想教育的新规则:改进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开展了方式方法的新探索,在目标定位、制度建构以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均取得较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够,工作缺乏力度;方法陈旧,目光短浅;缺乏创新,勇气不足;形式单一,服务不够;基础设施薄弱,活动难以开展等一些难题,严重制约了新时期高等学校共青团员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新形势下,提升高等学校团员青年思想教育实效性应该搞好先进性教育,坚持以把握规律性为基本前提;开展持续性探索,做到以体现时代性为工作基础;建构长效性机制,力求以富于创造性为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出发,对“度”与“渡”之别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试论俾斯麦的王朝中心观及其对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王朝力量和民族主义力量,俾斯麦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但是,由于俾斯麦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仍是以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为基础,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仍存在合法性危机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边界问题是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和推进两国边界谈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边界谈判的进展及原因、当前的谈判难题和障碍以及未来出路方面,众多印度学者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许多偏见和欠缺。了解印度学界关于中印边界谈判的研究现状,有利于探究印度精英关于中印边界谈判的看法和主张,也有利于反思我国中印边界谈判研究及外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略论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外交取得了增进国家交往和赢得国际认可的巨大成就.当前,奥运外交辉煌犹存,中国"体育热"持续升温,国际体育交往活动日益增多,这些都为中国体育外交提供了机遇.同时,在如何提升自身体育综合实力,摆脱体育政治化困扰等问题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需要重视并把握体育外交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体育外交工作健康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总体外交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实现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实现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路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及时促进思想建设的持续创新;发挥基层组织的载体功能,努力实现组织建设的不断创新;革除脱离师生的不良倾向,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的积极创新;提升全体党员的综合能力,大力推进素质建设的显著创新;建构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持续取得制度建设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印度一直努力谋求世界大国地位,采取了大力发展经济、推行科技兴国战略、积极提升军事实力以及施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国力的快速增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印度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国内外众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印度的崛起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立足于国内外形势,民主德国将完成德国统一确立为主要任务,并采取了争取两德谈判为主、发动群众运动为辅的策略。然而,民主德国争取德国和平统一政策最终失败,其主要原因是以美苏对峙的国际局势的走向是全面冷战而不是达成和解,同时也与两德政府的对立以及民主德国自身的政策失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