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7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网络权力是社会行动者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对他人进行控制与支配的一种力量.依靠技术与话语作为双重支撑,互联网重塑了人类生产、生活场景,将世界连接为一个全球性与地方性相冲突的场域,权力在不同国家、不同主体之间进行流动.网络权力在信息技术定形作用下,呈现分权化与集权化相统一、生产性而非压抑性的运行特征.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利用新机遇发展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的治理,还要建设本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抵御全球话语对于民族文化权力的侵蚀.  相似文献   
72.
有人形象地说中层是上有严管,下有骄兵,旁边还有人竞争;没有财权,没有人事权,只有做事权。在上下煎熬之下。中层必须如履薄冰、艰难成长。  相似文献   
7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去年四月份开始至今已整整推进了一年时间。一年来,虽然粮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始终未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致使改革徘徊不前,步履维难,收效甚微。那么,怪圈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表现形式?究竟怪在哪里?怎样才能跳出?本文结合河南实际,就上述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4.
75.
通过自建两个小型语料库,并使用各类语料库分析软件分析,可以发现英汉商贸信函在用词上既有相似的地方,如都比较简单具体,专业术语复现率不高;又有各自的特点,如英语商贸信函的礼貌用语选择较少,规则性更强,中文信函所用正式词汇较多,在礼貌用语层面更为复杂。据此可以对商务英语和汉语信函提出相应的写作和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6.
董效占 《中文信息》2013,(5):101-1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转变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  相似文献   
77.
运用鲁宾斯轮流讨价还价博弈思想,构建了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商与银行、客户企业之间双边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分析了服务商与银行之间的利率定价以及服务商与客户企业之间的利率定价问题.结果表明,在服务商与银行(或客户企业)的单边讨价还价博弈中,由于不知道与客户企业(或银行)达成的最终价格,只能得出对银行(或客户企业)的最优理论报价,而不能确定具体报价值;服务商需要将双边最优理论报价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导才能确定与银行、客户企业最优定价的具体值.最后,案例分析了怡亚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定价问题.  相似文献   
78.
79.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80.
构建生态美学的前提是确立恰当的美学观,然后从美学观的角度提炼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观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美感—艺术"三元模式,它最严重的缺陷在于背离了鲍姆嘉滕美学的"审美"而退回到柏拉图意义上的"美"。中国生态美学依据这种美学模式所创造出的"生态美"概念,根本无法深入解释当代生态审美活动,因而是一个误导性概念。青年鲍姆嘉滕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于作诗能力的哲学思考,其"感性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学",近似于其后学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学说。综合鲍姆加滕的审美能力学与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我们可以构建出"审美能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体验"三元美学模式,以之为框架而构建的生态美学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已然兴起的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美"概念的偏颇而走向"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才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