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9世纪50至60年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燃起了史无前例的农民战争的烈火。这就是为时14年、势力扩展18省的、反封建反资本主义侵略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当人们在评论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时,往往都称之为旧式农民战争的顶峰。其意首先是说,它超过了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是这些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的继续、发展以至顶峰。同时也是说,尽管是顶峰,却仍未超越旧式农民战争这一极限,依然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性质和范畴。因此,它的最终结局无非两途:要么最后失败灭亡;要么又封建化。这个评论,如果就这场运动的基本性质,或者就  相似文献   
12.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代君主专制 王朝。在其覆亡前的一九O六至一九一一 年间。在革命的紧锣密鼓声中,对中央官 制进行了厘定,并效仿西方建立“责任内 阁”。当时人们普遍感到;“以专制暴戾 之西太后,于晚年训政之日,乃有采用立 宪制之意,此亦事之至奇者也。”(中国近代 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册4,页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述这一 “至奇之事”,揭示清末封建统治者厘定 “责任内阁”的原因、实质以及权力之 争,对于了解辛亥革命史和清末政治制度 史是有意义的。一 近代中国社会最黑暗腐朽、反动保守 势力的总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师院校在研究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就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深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构建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进一步改革高师院校心理学课程设置和内容,探讨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多样化模式,建立规范化制度,编制科学的测查工具等。  相似文献   
14.
一、八股取士制度到了穷途末路科举制度自隋朝创行后,一直成为后来各朝培养和选任官吏的“正途”。经过唐、宋、金、元诸朝的发展,至明、清达到了鼎盛时期。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但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秉行科举制度是以维护自身的统治出发的。狭隘的阶级利益又使得这一制度从创行伊始就存在着难以避免的消极因素和弊端,并随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进一步恶性发展起来。明清两代,八股取士大兴,八股取士制度成为禁锢思想、摧毁人材的工具,再没有什么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912——1913年间孙中山思想和活动的分析,认为他为“复兴”中国所进行的奋斗是有意义的。作者指出,过去史学界认为这时期是孙中山一生活动中的消极阶段是不恰当的。无论孙中山主张发展实业,还是要求加强军备,其基本思想都是为解除内忧外患,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律近代化,即从古代传统封建法律向近代资本主义法律转型。中国法律近代化是从清末变法修律开始的,沈家本、伍廷芳等是中国法律向近代资本主义法律转型的最早实践者。而在此前约半个世纪的洪仁 ,却是在思想上主张中国法律近代化的第一人。其主要内容与基本表征是:一、由人治到人治与近代意义上的法治相结合;二、由法律保护封建自然经济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三、由刑、法、律到法律,由专制主义、惩罚主义到人道主义、法治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为促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研究,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但成效不明显。原因是乡镇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其分散布局的选择有其合理性,与我国三农问题紧密相联。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并采取适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长期而理性的,是阶段性展开和渐次推进的。在此过程中对于不同层面的改革实践均较为有效且自始至终,但探索却是其基本性质所在。通过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政策、实践和效率进行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这种探索的重要性以及改革现实中凸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开明之世,也确有少数具有政治头脑和卓识远见的皇帝,懂得“人主正,不令而行,人主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因而比较重视法治。这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就乱与治、个人专横与依法统治两者比较相-对而言的。即使在“治世”的时期里,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法治也只是限于一定条件或某个方面。有时,甚至是更多地以其横暴不法来代替以法治国。清代康乾“盛世”滥兴文字狱,制造大量冤案、假案、错案,就是这种横暴不法、践踏法制的突出表现。本文仅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迭兴的文字狱来谈谈这个“盛世”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 清末封建统治者从反对君主立宪到赞成“立宪改官”、成立资政院和咨议局,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的。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空前尖锐。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民已经求生无路,求死不能,纷纷奋起反抗。江西道监察御史叶芾棠说:“士为四民之首,近已绝无生路;农、工终岁勤劳,难谋一饱;商贾资本缺乏,揭借者多,获利维艰,倒闭相望。城市村落,十室九空,无业游民居其大半,弱者转于沟壑,强者流为盗贼,土匪蠢动,此灭彼兴,民不聊生,何堪搜括。加以各省水旱蝗蝻,哀鸿遍野,徐、海饥民数百万,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