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2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我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看来,到了唐代,随着封逃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进入比较发达的阶段,作为其重要统治武器的法学思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治世”之一,也是封建法制较健全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唐律》,就是在那时制定的。那时司法制度比较完备,执法也颇为严格。这固然应该从当时封建经济和政治的高度发展来作解释,但是也不可忽略法学思想所起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统治阶级总结历代法制实践的经验,都要通过法学思想而体现在法律制度中。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时期的诸暨莲蓬党,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战功赫赫,特别是莲蓬党勇士们参加保卫宁绍的战役,在慈溪城下击毙中外反革命联军大头目华尔,曾使反动派大为震惊。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事考》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一切论及洪秀全的书刊,都说洪秀全是一个反儒的"法家".这实在是对历史的歪曲.洪秀全从小读的是儒家的四书五经.在他三十岁以前,走的始终是通过科举考试争取高官厚禄的普通封建知识分子的道路,一直潜心于"圣贤之道"和八股文体.是追求"学而优则仕"的儒家门徒.他从十五岁起开始应试.二十三岁在广州应试时偶然得到一本基督教的《劝世良言》,随便翻阅一下即丢进书箧,未加重视.二十四岁又一次应试不取,闷闷不乐,回家生了一场大病.三十岁,他最后一次应试,也象过去一样失败了.上朝廷的路走不  相似文献   
14.
任何新思想的根源虽然深刻存在于经济的事实中,可是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会时所利用的现成思想资料中,《劝世良言》一书无疑占了突出的位置。用洪秀全自己的话来说:此书“实为上天特赐与我”,“照这一部书行,则无差矣”。这本书对洪秀全的宗教思想的形成至少是起了启蒙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杨秀清冤案的平反昭雪,是太平天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至今史学界的评论还不尽一致。《近代史研究》去年第一期上发表贾熟村同志的《杨秀清评价问题的争论》一文,把历史记载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论证“杨秀清之死是出于天王洪秀全的命令”以及“杨秀清不是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尊孔派和投降派”,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贾文认为杨秀清之所以能在死后得到平反昭雪,主要原因是洪秀全为了要争取杨秀清的族弟杨辅清、杨宜清、杨雄清等人和他们率领的部队拥护天王,支撑危局。文中还指出:“历史证明,杀杨秀清后,在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形成了两派。以韦昌辉、秦日纲、胡以晃、陈承瑢为一方;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良渚文化的“源”来自云南。其理由是:(一)古代中华大地上盛产美玉的地区不多,主要是新疆和云南一带,而前者与东南沿海差别较大,只有云南与东南地区的古人“源于同祖”;(二)中华大地上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祖先,要数云南元谋人;(三)根据脚趾印纹,良渚文化是云南的支系;(四)云南远祖向外辐射力强,不少方面与钱塘江流域的稻谷文化相近。根据考察,良渚文化的主流流向中原,建造了中华第一个王朝“夏朝”,即夏王朝是由以大禹为代表的钱塘江人入主中原所建。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月刊》1979年2期载有钱剑夫同志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律家律学律治而无法家法学法治说》一文,把清以前的中国法制史分为“刑、法、律”三个阶段。这种观点相当新颖,文中并提出具体史料进行了论证。初读起来感到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感到存在不少疑问,特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18.
《清明上河图》的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以“清明”命名?历来有不同的解说。《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分册》归纳为:此图“描绘了当时汴京城(今开封市)清明时节人们前往汴河沿岸种种活动的热闹场面。一说清明是汴京坊名。季候是秋天。所绘为从清明坊到虹桥汴河(上河)西岸人们的活动情景。”  相似文献   
19.
明太祖朱元璋,在反元斗争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作出过不少贡献;他在建立明政权以后,也曾采取修水利、劝农耕等安定农民的措施:总的说来,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不过,他还有另外的一面,即吴晗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