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民事管辖诸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民事管辖的两个问题,一是利用诉讼标的额的增减规避级别管辖问题,指出其危害性及特殊诉讼标的确定标准与级别管辖的关系;二是论证协议管辖拓展的价值,对协议管辖应拓展到哪几种类型的案件进行构想。  相似文献   
12.
在司法行政化、控辩失衡、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制约之下,我国刑事庭审依然普遍存在走过场、庭下看案卷判案、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等虚化现象。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之路在我国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庭审实质化的内涵,厘清“审判中心主义”与“庭审实质化”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探讨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实现路径,实现定罪量刑辩论实质化、庭审证据调查实质化和心证形成庭上化。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的刑诉法修改,是继1996年以后,中国刑事诉讼法作出的又一重大调整。本次修改虽然呈现出一定的亮点,但总体上突破不足,无法解决长期存在的疾瘤。基于这种情况,中国刑事诉讼在适用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性、务实的原则,在承认刑事诉讼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坚持刑事诉讼本位化,努力追求刑事诉讼技术化,以保证刑事诉讼能坚守独立的法律品格,发展自身的司法技艺。结合中国目前的司法图景,应力图纠正和排除当下不利于刑事诉讼发展的因素特别是矫枉过正的"当事人主义"弊端,借鉴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基本特点,形成与中国司法资源相匹配的"混合制"诉讼模式,以利中国刑事诉讼平稳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的公布与实行,意味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通过试用期,“转正”为刑事立法。学界对值班律师、辩护权保障、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等重要问题已展开较为充分的探讨,但涉及被害人的相关研究则较为单薄。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主体,其权利的保障,既关系个案中被害人利益的修复,也关乎刑事诉讼中公平正义价值的实现,更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被害人权利保障包括程序参与权的配置、参与度的深浅、满意度的高低等,但上述各方面,在实践中均存在改善的空间,应通过建立量刑建议参与机制、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强化法律帮助措施等,实现被害人的“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