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56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07篇 |
劳动科学 | 19篇 |
民族学 | 69篇 |
人才学 | 77篇 |
人口学 | 24篇 |
丛书文集 | 671篇 |
理论方法论 | 134篇 |
综合类 | 1398篇 |
社会学 | 205篇 |
统计学 | 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154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97篇 |
2010年 | 167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55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85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5篇 |
193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郭习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5):62-65
探讨了企业集团的发展应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重点是完善集团的经营管理体制,发挥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性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33.
郭少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
通过对毛泽东提出、胡锦涛倡导"两个务必"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4.
高校新闻专业承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任,新闻媒体凝聚传媒人才与先进技术传播信息.从根本上讲,两者都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而两者又各自因为自身资源与局限而面临困境与挑战.高校与媒体深度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体系,将成为一条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35.
郭先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
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具有独特叙事艺术魅力,其短篇小说篇幅短小,将线性叙事结构和成长小说叙事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反映现实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并灵活地转换视角.此外,作家除了娴熟运用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也擅长根据叙述者的年龄和身份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叙述语言.更能体现作者现代叙事技巧的是,麦克尤恩沿袭了西方现代小说诸多叙述形式要素(反讽、从人物的嘴里道出、视点的选择和象征形象等)来含蓄地显示自己的伦理立场. 相似文献
36.
37.
正确处理教育产业发展中的几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教育产业 ,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必须正确处理好义务教育与收费教育的关系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教育的供求关系。力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8.
39.
胡宏的人性论非常接近于性无善恶论或性超善恶论,但他所支持的其实是性善论,其性论的特点之一是认为性善之善不与恶对。在南宋早期,这种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曾短暂流行于支持性善论的理学家中,流行范围并不止于湖湘一派。而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事实上是理学性善论对北宋性无善恶论的一种理论回应。性无善恶论和理学性善论都认为性静无恶,但由于善恶因相互对立而共生,既然人性无恶,那么人性中同样也没有与恶相对的善。这一问题成为性善论的一个理论困境。南宋早期的性善论者为了回应性无善恶论的批评,便采取性善之善并非与恶相对之善的思路来维护性善论。朱熹极力批评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又赋予性善以先验性来回应性无善恶论,朱熹认识到善恶一经产生,其各自的意义便不会消失,善恶不须随时相对。此后,这种颇为独特的性善之善不与恶对论便很快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挖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科学论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维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