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理学家。其创作中所体现的“性灵”文学思想是宋代理学向心学转化过程中的产物,因而既具有“性灵”诗学理论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着独特的诗学内涵及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2.
薅草锣鼓是土家族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近些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存在不足,一些原生态的民俗体育项目面临消失的危险。通过对薅草锣鼓的起源、传承、演变过程的考察,探究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有利于我国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推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3.
郭艳华  冯广俊 《探求》2007,(2):25-30
文章立足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具体情况,探讨了转制社区城市化和城市社区现代化的问题,设置了转制社区城市化、城市社区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研究了转制社区城市化、城市社区现代化实现程度以及所需的年限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4.
“以文为诗”是宋诗的主流创作思想,而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提出“诗非文也,必诗人为之”的创作理念,从而打破了宋诗的总体创作格局。这一诗学思想是宋诗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提出具有两方面动因:其一是对宋诗“以文为诗”观念的反拨;其二是对理学家文学观念的修正。正是二者的合力作用,扭转了宋诗的发展方向,杨万里也因此成为两宋诗风变异的转关人物。  相似文献   
35.
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进程,西夏文学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与历史镜像,不仅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意识不断强化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及文学价值。对西夏文学的研究,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基本立场,以多民族文学互动交融为研究视角,深入发掘西夏文学与主流文学的交融方式,从而为揭示中华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与互融模式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36.
杨万里“合神与圣”的诗学主张不仅以包融、博大的气度去对待诗歌传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即在南宋严酷的党争中,杨万里将杜甫、李白傲视不屈的大无畏精神与苏、黄自我镇定的人生哲学结合于一身,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处世方式,并影响其文学思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37.
张元干作为南渡词人群体中极少数直接亲身经历了汴京保卫战,并且自身的命运与宋室南渡结合非常紧密的士人,其思想和词风在南渡前后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张元干的经历,追寻其心路历程,重点探讨南渡这一特殊经历对其人生和创作造成的影响,揭示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深受宋夏战争的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吏,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以边塞生活入词,首创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其作品使我化进一步认识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从化学键的强度、势力学性质、含氧酸的结果对称性等方面,分析讨论了氯的含氧酸氧化性的强度和不规则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0.
仁宗朝是整个北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严峻时期,谏议制度在此达到完善阶段。在内外忧患的时代背景下,文人的谏诤意识空前加强,谏议文学随之大为兴盛,使文学的政治功能得到空前加强。由此,本文试图以奏议文体为例,从谏君主治国、用人、冗兵三个议事范围,对仁宗朝的文人谏官基于社会现实所折射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进行论述,由此对北宋仁宗朝谏议文学做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