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摘要]汉语的字义关系宛如处在一个十字架上,四周的意义如果向中心点汇聚,就会形成同义关系;而中心点的意义向四周扩散,就会形成多义关系。同义关系的形成,是字义凝聚的结果,多义关系的形成,则是字义变易的结果。本文所谓 “字义凝聚”是指异字同义的凝聚,“字义扩散”则是指同字的意义变异。研究字义的凝聚与扩散,能搞清楚字的同义关系、多义关系是怎么形成的,为汉语历史词义学理论的建立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转语"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时期的杨雄,创建并运用"转语"的方法,研究汉语古今字词和共通语与方言字词之间词义上的共通关系。其内容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大部分。但后来学者因受宋元"古音转注"说的影响,将"转语"的内涵缩小在"音转"的狭窄范围,并且无限夸大"音转"在词义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致使"转语"从科学而步入唯心主义的伪科学陷阱。  相似文献   
13.
永明诗病说猜想(上)——揭秘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诗歌理论研究发展史上,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中一个就是"永明声病".对永明声病的研究,前人已做过一些文章,但自唐以来的一千多年间,历代诗学家多从唐代日僧遍照金刚之说,鲜有新解.本文以唐代律诗、古风的考察结果为依据,再对六朝古体绝句、歌谣等五言句的声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客观地揭示出声律四病的成因及其在五言律句中的分布:"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四病,只犯在同一句诗内部,并非犯在同一联诗的出句与对句中."平头"病犯在改"平"为"仄";"上尾"病犯在改"仄"为"平";"蜂腰"、"鹤膝"病犯在改"平"为"仄"或改"仄"为"平".结论是:永明诗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是指律句同一句诗内部的平仄组合严重失衡.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鼓吹曲辞中有一首叫做<有所思>的民间情歌,[1](P.159-160)诗中歌咏一个女子精心地为她的心上人挑选饰物,后来听说他要抛弃自己,气得怒火中烧.她把为他精心挑选的饰物砸碎烧毁后还不解恨,还将灰烬撒向天空.尽管如此,她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依然不甘心与心上人决裂.  相似文献   
15.
“里”义探源钟如雄关于“里”的最初意义(本义),今人因不明其源而阙为。郭锡良、唐作藩等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中说:“从词义方面来说,有些词造字时候的本义已经失传了,字形虽在,它原本的意义却不存在了。如‘里’的本义,许慎说:‘居也。从田从土,会意。...  相似文献   
16.
对词义色彩的的探究应深入词义内部,对其组成结构做剖析式的描写并找出色彩义所依附的具体形式。在静态的储存状态下,词义内涵的属性值决定其外延范围;在动态的使用状态下,词的色彩义依附于词义典型成员的附加意义上,典型成员的变化可导致词内涵义侧重点的变化并带来其外延成员地位的再调整,进而带来词色彩义的变迁。此外,语言使用者对词义表现内容所持感情态度的变化也是促使色彩义变迁的动因之一。本文以现行有代表性的古代汉语教材为蓝本,择取"爪牙"、"复辟"、"锻炼"为目标词例,对以上说法做了尝试性的分析验证,以期对色彩义的变迁动因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汉代帛书《五十二病方》的字词,前人已作过较为深入细致地校勘与训释,且日臻完善,但今天读来,仍发现其中还有较多疑难字需要再斟酌、再考释。本文对其中的"孰"、"洒"、""、"求"、"空"、"幂"、""、"隋"等八个字进行重新释读,从字形演变规律的角度梳理其源流关系,辨明其正讹是非。  相似文献   
18.
释"爯"     
对“爯”的构形,以及由构形表现出来的本义,前贤作过很多解读,但都未获得一致的认同。《说文》说“从爪爯省”,表示“并举”的意思。“并举”的为何物?李孝定说“不能確言”。本文通过对甲骨、金文构形的分析,然后结合“稱”在历代文献中的使用特点,以及古今方俗的生活习俗,从中归纳出“爯”的本义是以提鱼这种构形来表示测试物体轻重,是“偁”、“稱”的初文,而“偁”、“稱”的本义、读音均同“爯”,它们是“爯”的后出转形字。  相似文献   
19.
西汉杨雄的"转语"方法论,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个方面的内容,后被近现代的训诂学家再三加以修正,使其外延缩小到"音转"的狭窄范围。在训诂实践中,他们过分强调"因声求义"的积极作用,致使"转语"方法论误入唯心主义伪科学的陷阱。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