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诗经》里有一种由“叠音形容词+者+单音节名词”构成的四字格(本文称为“BB者A”式)句型。这种句型,《诗经》里不多见,仅出现在“风”诗的《豳风》和“雅”诗的《小雅》里,据初步统计,除重复出现的外,共有七例,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2.
说"及其"     
"及其"是古汉语里经常连用而固定下来的一种凝固说法.它与古代汉语里的"有所"无所"等的说法有类似之处."及其"中的"及",是一个文言连词,其语法作用与连词"和"相同;与"其"连用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都属于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结构."其"则是古代汉语里沿用下来的起指代作用的文言代词,它的词汇意义相当于名词加结构助词"之",其语法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连词"及"与代词"其"连用时,它连接的一般是并列的两项,且两项之间结构上是加合关系,意义上则是从属关系,即后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中某个限制成分.  相似文献   
23.
“肃霜”“涤场”说 ,自近人王国维释为联绵词后 ,后世学者多附会其说。今重考《诗经》及中国古今民俗 ,知两语均为述宾结构 ,“肃霜”为“少霜” ,“涤场”为“清场” ,并非联绵词。  相似文献   
24.
释“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辰”字的本义 ,前辈研究甚精 ,结论层出 ,其中“农时”、“农具”、“凿石”、“妊娠”等四种解释较为流行。但从甲骨吉金文字的原型中 ,实难看出它与“农时”、“农具”或“凿石”之类取象相关 ,而与“妊娠”确有关联。为此 ,我们重新研读“辰”的取象 ,觉得它很像男女交合之形 ,再采用字根系联的方法 ,从中归纳出“辰”的本义也是男女交合。  相似文献   
25.
释"箄"     
关于"箄"的本义,之前编撰的字典辞书注解均误.<汉语大字典>对"箄"的解释是:"笼篓之类的竹器".[1](P,2984)<汉语大词典>释为"笼",[2](P.5232)而<辞源>"箄"条干脆不收"箄"的本音(bǐ)本义.[3](P.2365)究其错误根源,都来自<方言>及其郭璞注.<方言>卷十三:"箄,(豦)也."晋郭璞注:"今江南亦名笼为箄."[4](P.795)"(豦)"不是"笼",而是盛水给牛饮的圆形竹器.<说文·竹部>:"(豦),饮牛筐也.  相似文献   
26.
民族语言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形成,民族语言的换用将会加速民族融合,民族语言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非民族语的使用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27.
丁页渠先在驳斥王氏学派提前宾语复指说时曾经这样断言:“至于‘之为’就更说明问题了。如果硬要把‘之’说成‘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那么‘为’又该作何解释呢?翻遍古书,恐怕也难找到‘为’作代词的例证。”古书中的‘为’到底有无代词的例证?笔者不敢先断是否,还是让史实来回答吧。  相似文献   
28.
钟如雄 《学术研究》2004,(6):143-144
~~《礼记》“壹似重有忧者”正读@钟如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4~~  相似文献   
29.
本文所谓“[D·之·M]”结构,指的是“[动·之·名]”这样一种句法结构。关于这种结构,前一个时期语法学界曾有学者作过论述。本文拟就上古汉语的“[D·之·M]”结构内部的组合关系谈谈其特征,并以此阐明这种结构中“之”字可以作人称代词“其”字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30.
先秦状态形容词(简称“状态词”)后缀的数量及其使用率都超过了汉语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研究这类后缀的形成、句法特征及其演变,对整个汉语史的研究和古汉语的教学均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先秦状态词和后缀的复合形式;状态词后缀的句法特征;状态词后缀的历史演变以及结构助词“地”的来源及其产生时代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