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老子之天是复杂的,具有自然之天和宗教之天两重性。对于自然之天,老子认为天根源于本原之道,天的特征是清明,天的地位仅次于道,天的价值在于同地一起协助道创生万物,天比万物生存的时间更为持久。基于自然之天的自然性,人只是效法天,以获取生存智慧。对于宗教之天,老子认为天具有主宰性,天主宰人间万事时体现其道德性,这种道德性又体现在天一方面对所有的人"善",另一方面仅对善人"善"。基于宗教之天的主宰性,人们唯有事天、从天,顺应天意,才能获得天的佑护。  相似文献   
52.
评丁芒的诗     
丁芒从1943年5月正式发表诗歌,到今天已经过了四十一年。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本诗集:《怀念》、《更流集》和《枫露抄》。他的诗作不能算很多,然而只要考虑到他曾经从五十年代后期起的二十年间被迫基本封笔,我们就不仅应当承认他的勤奋,而且会对这位阅尽沧桑的诗人寄予深深的同情,更何况从诗的质量、水平和特色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写作态度严肃的诗人。有感于此,我们认为对象丁芒这样的产量虽不算多,但却有着自己的努力和追求、为诗坛作过贡献的诗人及其诗作,也  相似文献   
53.
人本来就是具有“道身”的人,因为自私或因为被欲望所蒙蔽而极力离开道、违背道,成为拥有“肉身”的人。拥有“道身”的人,得到道的保护,长生久寿,幸福自然,远离祸患;拥有“肉身”的人,被道所惩罚,不得善终,痛苦恐惧,与祸患同在。脱离“肉身”回归“道身”,需要遵从道的旨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又需要在效法道的属性的前提下守雌、修身、虚心,需要个体的主动自觉,乃至圣人的引导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4.
陆建华 《江淮论坛》2011,(3):65-68,108
《老子》中的“吾”、“我”多指老子本人,《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多为老子“自传”。由《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可知:老子借助于人们对“帝”的信仰而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所谓“道”出自于“帝”;老子以道为人生准则,以得道为人生目标,似“愚”实“智”,与“众人”和“民”等相区别;老子一面践行道,一面宣扬道,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天下人“无知”。“被褐怀玉”是老子生命的写照。  相似文献   
55.
陆建华 《中州学刊》2023,(6):133-137
老子作为原则的道包括道之道和物之道,而物之道又包括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等。道的至上性、主宰性,决定了道之道只能是“法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地之道都取法道之道,因而都是“无为而无不为”;圣人“为道”,并且取法天之道,其道也是“无为而无不为”。不过,道之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是主观上“无为”、客观上“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的“无为”与“无不为”都是客观的,二者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这显示出天之道、地之道、圣人之道与道之道的不同,也显示出地之道、圣人之道对于天之道的取法。就圣人之道中的“无为”而言,它在自然万物面前是被动的,在民众面前是主动的。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和圣人之道都具有“利他”精神。  相似文献   
56.
陆建华认为,新道家的建构从范畴的维度来看,就是不以道家现有的核心范畴为核心范畴或创造出新的范畴来建构新道家;从哲学资源的维度来看,一种方法是立足于道家,吸纳道家以外的思想建构新道家,另一种方法是只借助于道家自身的资源开出新的哲学;从个性与时代的维度来看,就是突出个性特点,使新道家既具有时代性,又超越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57.
老子礼学呈现强烈的批判性。老子从道的高度考察礼,批评礼和礼治在政治层面的危害性和理论层面的不合理性;将礼的神学根据———天、帝、鬼神置于道的宰制之下,并从本原论方面予以证明;在论述学道方法的同时,讨论了学礼的方法———“益”;但是,老子将“道治”的实现寄托于天子、诸侯,违背了其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理想化设计,还对丧礼和祭礼有所肯定。  相似文献   
58.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他自称是"两栖类",写小说,也写戏剧。在将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的过程中,他是主要执笔者。如今,提起《沙家浜》,人们就会自然地想到汪曾祺;对中国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可能不知道汪曾祺,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京剧《沙家浜》。江青先后看中沪剧《红灯记》和《芦荡火种》1962年1月,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结束在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长达三年的"流放"生活,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回到北京,调任北京京剧团专职编剧。1963年冬,他参与改编沪剧《芦荡火种》  相似文献   
59.
宗教是哲学的先驱,哲学却是宗教的叛逆者。从“殷人尊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从“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记·表记》),人类视域逐渐扩展:人走进了自己的意识。“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随大夫季梁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虹公三]一二年,虢史语),则昭示人类意识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人不再以天帝鬼神为活动中心,从此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前台。这样,哲学最终挣脱神学脐带,叫开生命之门。中国哲学直接诞生于“乱世”。“天道远,人道逸”以左传》昭…  相似文献   
60.
荀子之礼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崇尚三代之礼,承继孔子复礼旨归而批判思孟学派的道德之礼。荀子之礼具有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宇宙之道等三重属性,其本质是政治之礼即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