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否认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美的物品,从文学的来源、构成直至鉴赏、接受,无不浸润在意识形态氛围之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自阿尔都塞以下,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阿尔都塞建立了他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这是他文论的中心,也是他对后来者产生影响的根本点。阿尔都塞提出了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浸润”与“距离”的复合关系,规定批评的任务即揭露文学本文  相似文献   
2.
正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于2012年3月正式成立。中心是以复旦大学人文学科为基础搭建的学术平台,旨在依托复旦的人文学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传播中华文明,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中心面向世界各国杰出学者、每年为海外优秀的中青年中国学学者提供一定的访问研究机会,并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学术工作坊、学术出版等各种形式,构建访问学者与复旦以及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一方面为海外中国学学者提供"在地的"研究环境,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复旦与国内,通过交流与合作研究,提升中华文明研究的学术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文明研究的进一步国际化筑造平台。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文学研究中 ,历时维度的考察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而文学的存在和发展 ,空间的维度同样不可忽略 ,事实上 ,空间的展开本身也体现了时间的过程。文章试图提出空间观察的两个主要的关键范畴 :地域与中心。地域视野的观察显示了中国文学从显见的南北分流走向融合 ,同时文学兴盛的区域逐渐趋向多元的过程 ;文学中心则由与政治中心的重合转向分离 ,提示了文学中心转移的复杂、多重因素。本文指出的文学空间性研究 ,不是一般地理学意义上的考察 ,而是期望在空间这一维度上 ,更全面地呈现文学展开的动态图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庄子生命观 ,是把人生看作一个大化流行的自然过程 ,由气而成 ,并复归于无形。庄子以这一观点消释人生悲情 ,即以理化情 ,以情从理。庄子这一极高的生命境界 ,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极为深远 ,作者列举了汉代诗赋、东晋王羲之、陶渊明及北宋苏轼的生命观 ,从中仔细分析他们各自对庄子生命观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在近现代的变化是显见的,而对它的理解,大致经历了传统的断裂和古今的延续两类意见的异议。这样的争执,在回溯既往历史时并不鲜见。我们或许不妨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作为文化活动的文学的诸侧面,比照不同时代中人们的文学观念、文学的作者与读者及环境、文学呈现的类型体貌、文学所传达的情感思虑等,进而再来尝试回应近现代的中国文学之与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在此召年中,学术研究经历了同样引人5主目的进退,但终究新变进取的趋势是主流。就我们这一代成长的过程来看,更是如此;八十年代学术思想在一段封闭沉寂之后,大大活跃起来,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与人们认为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接续起来,而又与国外的种种观念开始通音讯消息;经过顿挫之后的九十年代的学术似乎更趋向了沉潜和学理,强调学术的规范和资源的积累c我们这一代人大致郡是在八十年代的潮流中逐渐成型,而在九十年代进入自己的学术岗位。我想,虽然没有统一、明确的旗帜作为号召,但至今留在这片天地中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字文所安教授10年前出版的《中国文学思想渎本》(Readings in Chinese Liteirary Thought,哈佛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最近有了精心译成的中文本《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它选译了从《尚书》、《论语》等早  相似文献   
8.
陈引驰 《社会科学》2005,(2):106-111
以往的文学研究中,历时维度的考察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而文学的存在和发展,空间的维度同样不可忽略,事实上,空间的展开本身也体现了时间的过程.文章试图提出空间观察的两个主要的关键范畴地域与中心.地域视野的观察显示了中国文学从显见的南北分流走向融合,同时文学兴盛的区域逐渐趋向多元的过程;文学中心则由与政治中心的重合转向分离,提示了文学中心转移的复杂、多重因素.本文指出的文学空间性研究,不是一般地理学意义上的考察,而是期望在空间这一维度上,更全面地呈现文学展开的动态图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庄子》本文为分析对象,较细致地梳理庄学关于“美”、“文”生成与本质的思想。文中贯通“天”、“性”、“朴”、“真”等范畴,指出“天”、“性”不仅是庄学思想的内在脉络,也是它关于本原性艺术观念的基本理路;体现了“天”、“道”、“自然”的“性”之“朴”“真”,是美与艺术存在的根本,“朴”先于“美”。庄学所界定的“自然”、“朴”、“真”非仅是艺术风格层面的概念,更关涉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10.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文本,关于其时代性,历来学者从小说史、语言学等立场多有研究。本文简略回顾既往主要观点,着重对该文本中的韵文体制进行梳理,并比照敦煌变文类讲唱文学及宋元说话伎艺的特征,结合其所透露的宗教倾向,提示此类文学文本呈现的历史时代的多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