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1 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走向新哲学的基本环节 ,这个特征在 [货币 ]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段论述中 ,马克思探索了在本体论意义上建立科学的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主体与客体、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关系 ,对实践在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领域的意义 ,对实践与共产主义理论等进行全新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2.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学为核心与主导的伦理道德思想,较为集中地汇集在《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今天如何挖掘并弘扬其优秀精华,是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13.
陈晓明 《社会科学》2004,(2):107-111
“现代性”在近几年突然成为一个热门的论题 ,所有关于后现代的论述都悄悄地或者说在不知不觉中换成了“现代性”论述。很显然 ,这是后现代对现代性的重新铸造和重新包装 ,以应对当今全球化带来的知识挑战。处在现代性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艺术 ,在反抗现代性的同时又在实质上建构了现代性 ,它在加深现代性的鸿沟的同时 ,又建立了各种重新联系的感觉的和情感的纽带。当代中国文学从后现代的理论高地退却后 ,也不得不从“现代性”论述中寻求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这里 ,也许可以给予当代文学研究提示更为深远的历史背景 ,以及更为复杂的美学内涵。当然 ,这一切都要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审慎地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4.
伯恩施坦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社会主义理论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解,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的一种思考。这种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对唯物史观的折中主义理解、对辩证法的实证主义诘难和对社会主义的非革命性主张。伯恩施坦提出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意是力图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在场性,但客观上却损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质,走向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  相似文献   
115.
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在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们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学生有了兴趣,课堂教学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明互鉴”和“文明探源”发表重要讲话。在2022年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题,再次就“中国文明历史研究”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作中,他强调:“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本刊以四川大学2035先导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首席专家曹顺庆建议开设的“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栏目为基础,以“重写文明史”为年度话题,探讨为“文明定义”提出中国方案的可能性。文明定义以及所包含的文明观,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文明史书写,世界上许多重要的思想家都参与过“世界文明史”“人类文明史”的建构和书写,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认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为文明定义和文明观留下了偏见。“重写文明史”的目的不在于短期内建构起代表中国立场的“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