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9篇
综合类   5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在技术理性吞噬人文精神,消费逻辑抑制创作欲望的今天,我们探讨江南文化之于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和诗性内涵,揭示民族审美机能的历史发生及其现实活动机制,不仅是为了打捞文明的碎片,更是出于穿越现代性的内在需要,给日益祛魅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生活世界浇注些许澄彻通透的诗意活水和创化原能。踏上江南的回乡之路,不啻是一次精神世界的返魅之旅。  相似文献   
52.
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认为,道禅哲学关于美是不可分析的观念,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陈望衡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实际上只有一种美学,那就是全球美学;就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来说,需要建立的不是独立的与世界隔绝的中国美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如果不是只看重美学学科框架比较,而是更看重美学学科精神的相通,中国古典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则会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53.
<兰亭序>虽书写于东晋,而"兰亭学"却产生于唐代.唐太宗推崇<兰亭序>,推崇王羲之,实质是发动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借<兰亭序>推进唐代精神文化的建设.<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重新检视,也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兰亭学"的主题是中国书学."兰亭学"的延展,涉及文学、哲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兰亭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某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不仅是晋代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  相似文献   
54.
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白华吸收叔本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歌德的泛神论 ,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加以融合 ,认为宇宙是无尽的生命 ,美就在生命。生命 ,其本质在精神。宇宙的精神体现在活力上 ,故美在活力 ,活力也就是创造力。宗白华认为 ,美不仅在生命 ,还在秩序。宇宙具有严整的秩序 ,圆满的和谐。活力是美的内容 ,秩序是美的形式。艺术作为艺术家的创造 ,是生命与形式的统一 ,这个统一 ,就是“境界”。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他主张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 ,对人生持一种同情的态度、把玩的态度、美化的态度、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 ,它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的、进取的精神 ,是创造与审美的统一 ,因而充满着青春的气概  相似文献   
55.
一、山光水色与人亲自古以来,人们对“山水之乐”赞不绝口,认为旅游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旅游更普遍了。近半个世纪来,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大中城市蓬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与自然山水隔绝了。这种隔绝造成了生理——心理上的失调,一有机会,人们总是乐于走出城市,走向森林,走向湖泊。至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舒畅,到风景名胜之地游览一番,烦脑莫名其妙地消除了。不仅如此,其他许多消极情绪也可以得到调节,紧张可以化为松  相似文献   
56.
宋代的《营造法式》不仅是中国古建筑技术的集大成者,从某种意义看,也是中国古建筑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建筑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建筑与功用、建筑与礼制、建筑与神祇、建筑与法则、建筑的体势、建筑的装饰等方面。《营造法式》所涉及到的美大致上有三类:第一类为艺术美,主要表现为雕塑与彩画。第二类为社会生活美,它涉及到礼制、宗教习俗。第三类为科学技术美,这是此书所展示的最主要的美。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之于建筑不仅创建了具有较高实用功能的建筑,也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57.
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缔造者之一 ,是中国最早提出比较完善的美学本体论来的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基本上援自叔本华的生命哲学 ,但王国维融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他自己的人生感受 ,又有重要的创造 ,是典型的中西合一式。他认为 ,美是超功利性的 ,是直观的对象 ,是物我两忘的状态。王国维的美学本体论反映了他思想的内在矛盾 ,亦折射出时代的某些风貌  相似文献   
58.
李泽厚实践美学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抓住人的本质和实践的关系、自然的人化与美的本质两大问题概述了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核心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对实践美学的贡献作了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59.
本文认为 ,审美本体与哲学本体、艺术本体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哲学本体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审美本体要回答的是审美是什么的问题 ,就审美的极致来说 ,它是境界。艺术本体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艺术的本体是艺象。艺术虽然是审美的典范形式 ,但艺术不只是审美的 ,它还具有别的功能与要素 ,因此不能将审美本体等同于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60.
中国的伦理观与审美观作为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之上又在同一哲学指导之下的两种意识形态,它们是谐和的。但是,这不是说中国传统的伦理活动与审美活动不存在矛盾、冲突。由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对于健康的审美是压抑的。这种压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