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鲁迅著作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经典。1981年版《鲁迅全集》是诸种版本中的权威版本。但随着近二十年来鲁迅研究的长足进展和新资料的整理,重新修订1981年版《鲁迅全集》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 校勘、注释和内容增补等三个方面谈了对修订工作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2.
去年十月号《杭州文艺》上,刊登了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鲁迅为偕行社同人撰悼刘和珍君<祭文>》。为了证实这篇“佚文”的真实性,同时发表了原件提供者沈家骏同志的《一点说明》和绍兴地区师范学校谢德铣、王德林同志的《初步考略》。沈、谢、王同志的文章中,虽然也有“榷商”的字样,但实际上已经作了明确的结论。沈家骏同志断言《祭文》是鲁迅“挥笔写就”的,谢、王等同志正式宣布《祭文》为“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祭文》果真是出于鲁迅手笔的鲁迅佚文吗?我们认为不是;为了讨论的方便,先将这篇《祭文》抄录如下,而后从六个方面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3.
一九六八年三月三日,鲁迅夫人许广平因受“四人帮”偷盗鲁迅全部书信手稿一事的重大刺激,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她在一个灾难深重的年代来到人间,又在一个惨遭浩劫的年代离开人世。近七十年饱经沧桑的生涯,似乎已经耗尽了她的全部精力。许  相似文献   
44.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冲破铜墙铁壁般新闻封锁进入中国红色区域的美国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忠实描写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部著作。由于斯诺  相似文献   
45.
柔和的曙光悄悄地透过了窗棂,房东老太太又推开纸门屈身爬出来整理房间了。但身穿和服的鲁迅却刚刚倒在“榻榻米”上睡着。日本式的房间一般都离地尺许,木板地上铺着草席,每席长六尺宽三尺,两侧加麻布黑边,叫做“榻榻米”。人们平时两膝据地伸腰危坐,倦时则随便卧倒,晚上从壁厨取被摊开,就可以睡觉了。有些中国留学生睡惯了床,到了日本只好将壁厨的上层权作卧榻,鲁迅觉得十分可笑。长期以来,鲁迅一直过着简易的生活,所以他对于这种朴素适用的日本式的房屋倒很欣赏。即使地上只铺着稻草,他照样可以倒头酣睡。房东看到室内矮脚书几上的洋灯罩上熏满了黑烟,淡紫色的“七宝烧”景泰蓝花瓶旁边堆满了书籍、稿纸,炭盆里插满了香烟头,象是一个大马蜂窝,便知道这位来自中国的青年房客又熬了一个通宵。这是一九○七年的春天,鲁迅住在东京本乡区东竹町的“中越馆”。  相似文献   
46.
1933年2月17日晨五时,宋庆龄跟杨杏佛等赴新关码头,乘坐海关的镜涵号小火轮到吴 淞口迎接萧伯纳。晨六时,白发皓髯、精神矍铄的萧伯纳偕其夫人乘坐的英国皇后号远洋客 轮抵达吴淞口。宋庆龄等上轮欢迎,跟萧共进早餐。当时,有一批记者和其它群众代表各执 欢迎旗帜,高张欢迎标语,络绎赴新关码头等候萧的到来。然而萧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出头 露面,便跟宋庆龄等乘坐小轮改在杨树浦兰路码头悄然登陆。萧伯纳夫人因为有病没有上 岸。在新关码头鹄候欢迎的人群空等了一场,只得怅然而返。 萧伯纳登岸后,先乘车赴外白渡理查饭店与来沪各旅游团团员会面,而后即赴中央研究  相似文献   
47.
反对神化任何历史人物--包括鲁迅,这一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首先要明确"神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反对神化鲁迅的同时,更应该反对对鲁迅的政治曲解、世俗化,甚至妖魔化.上述表现,都是文化实用主义的产物或变种.鲁迅是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载体.鲁迅的文化遗产是中国20世纪先进文化的宝贵遗产.鲁迅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学、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活性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48.
一引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幽默大师”林语堂(1895-1976)在他的一生中,曾两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次是发生于1929年的《子见南子》演出事件,另一次则是1955年发生于新加坡的“南洋大学事件”(亦称“林语堂事件”)。  相似文献   
49.
对现代文学经典的阐释和重释,是一种历史性的活动。其中既包含有因历史的变动而引起的阐释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的变化,也包含有这种阐释和重释活动的历史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所隐含的一种阐释的契机或者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重释何以成为可能?重释经典需要注意哪几个原则?支持现代文学经典重释的学理资源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亟需解决。本期文学版特邀请於可训、陈漱渝、秦弓、王宁四位教授对上述问题作了多角度的探索,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50.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位文化巨人,鲁迅和胡适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值得反复思索的东西。深入研究他们的文化性格,会对建设民族新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过去的鲁迅与胡适比较研究,多侧重双方的异,而在具体论述时。又多着重于双方的阶级分野。此文不仅论述了双方的异,也论述了双方的同。而在探讨造成双方的异的原因时,不仅着眼于阶级的分野,也注意到双方的身世、经历、文化熏陶、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该文作者发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使本文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