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就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怎么学以致用,提出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辟论断。这一观点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该文分析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过程中的“学、精、用”深刻内涵及其内在的辩证关系,并就当前理论学习中存在的新的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浅述看法  相似文献   
12.
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绩效的因素有很多,有主体性的,也有客体性的,这些无疑会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因此,需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一个整合性的把握,在工作队伍、文化载体、教育合力、绩效评价以及具体方法等五个方面做好工作,进一步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构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秦时期,发生了两次大的"哲学突破"。经由这两次承前启后的"哲学突破",逐渐形成了以疑天惟人、因革变易、德刑相合、保民惠民为主要内涵的中国文化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魂和赖以生存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企业应通过服务、富有创造性的发明和高尚道德伦理来为人类服务。因此,应该对现代商业企业进行反思,使其能够真正公开地与它的竞争对手和顾客进行对话、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伦理再造。现代商业企业应该与自然和顾客实现价值的互动,实现企业出于自身的道德责任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对人类个体生命的关爱,重新恢复顾客对现代商业企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作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唯一传世之作《道德经》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不争"和"言善信"。争之有损,意欲之"不争","为而不争",行"不争之争";不信之有果,行之"言善信","言善信"发端于"诚"的本体世界,皈依于"信"的意义世界,落实于"做人"的生活世界。深入研究和挖掘老子"不争"与"言善信"的德育思想,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以及身与心和谐共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道德资源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在韦伯的新教伦理那里找到了宗教辩护和伦理的合法性.以韦伯新教伦理为价值原点,把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考量及其伦理学方法合称之为"后新教伦理",旨在凸显西方宗教与伦理价值渊源的内在关联性,界说新教及其伦理的孕育、发端和发展,窥思信息主义技术范式对新教伦理在形式上的质疑和质料上的强化.  相似文献   
17.
以智力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性内涵,越来越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使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迫切要求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性转变.文章从应试教育的特点、产生背景等方面,阐释应试教育对现代性教育的背离,并就中国教育现代性转变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8.
知识的载体是具有科学创造精神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在科教兴国,知识立国的伟大实践中,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博基础,宽专业,富创造,重实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激发广大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所表达的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的逐渐背离而出现的"伦理不涉"现象,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文章从"科学家是知识的存在抑或是道德的存在"这一问题入手,提出科学活动的"伦理不涉"问题,探寻其缘由,进而论述科学家道德抉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科技人才流失的体制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可是,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给本来基础就十分脆弱的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带来致命的冲击。其中除了科学精神缺失和"学而优则仕"等历史文化性因子的影响外,科技制度不合理和体制不健全等政策性因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文章就我国科技人才的政策性流失问题展开讨论,并就科技政策的制定提出几项应对策略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