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陈美兰 《东方论坛》2009,(5):60-65,89
当代文学学科所面对的研究对象切近当前,许多现象都还处在变动中,为此,作为这个学科的研究者,更需要培养自己一种坚持学理性的素质;在文学历史的书写中建立自己的“史识”和“史见”;创作研究要力求从表象进入到内质;关心当下文学发展态势,要敏锐,又要沉稳。  相似文献   
12.
本刊最近邀请当地部分青年文艺理论工作者就“写中间人物”问题举行了座谈。下面登载的是其中四位同志在会上的发言稿。  相似文献   
13.
《讲话》发表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如果说,从40年代至50、60年代我国文学在与人民结合的广阔道路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已经昭示了这一理论文献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意义;那么,新时期10多年的文学实践,再继续确证着《讲话》的基本精神,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及未来走向,仍然发挥着重大的指导性力量。新时期序幕拉开不久,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致《祝辞》中,就精辟地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命题:“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接着又确定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指针。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对《讲话》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它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又鲜明地体现了现阶段社  相似文献   
14.
IThe Class Monitor (Banzhuren ) marked a new era in Chineseliterature, and is significant as the first indicator of the intellectualawakening of writers as the creative subject. As the nation denounced the"Gang of Four" who plotted to seize the highest authority, writersreflected in their works of fiction that the worst disaster was the loss ofindividuality and creativity. This sober, reasonable judgement madefiction appear to shine with rationality amidst the emotional upheavals ofthe time.…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语文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现代文学组对阿Q的典型问题作了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如下。1.关于阿Q典型的个性和共性有人认为勤劳、质朴、反抗精神是阿Q典型的共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典型的个性。但是大多数同志认为,典型的普逼意义主要是共性,如把精神胜利法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就会抹杀这一典型的普遍意义。有同志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型典的共性,但并不是共性的全部。因为在阿Q的性格里,还包括流浪雇农的一些阶级特征。有些人认为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典型的共性,应该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表现。2.对精神胜利法产生根源的看法有人认为精  相似文献   
16.
人,总要在生活征途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一个作家自然也会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留下鲜明的印记。因此,二十三年前,也正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迈过了第一个十年的时候,李准曾把他献给祖国的一个创作合集题为《车轮的辙印》,显然,这个命名是意味深长的。李准,他是属于在新中国的生活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作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遵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方向,深入生活,投身火热的斗争,使自己的笔锋始终伴随着农村生活巨流前进的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从一九五三年发表《不能走那条路》起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李准是驰骋文坛的一员骁将,他发表的小说有四十多篇、电影文学剧本八、九个,另外还有不少散文、特写和戏曲,在当时同辈的青年作家中是个硕果累累的丰收者。他走过的道路,被作为一种“明确而健康”的方向受到文艺界的关  相似文献   
17.
陈美兰 《学术研究》2002,1(5):115-120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