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对客观实在论的知识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了教师专业发展向建构主义思维方式的转向。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追求的是教师发展理论之维与实践之维的交融和提升,其内涵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在教师发展境界上,倡导教师形成以身载道的个人哲学;二是在教师本质上,强调教师是一个机体;三是在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上,主张教师即课程;四是在教师培养上,注重培育教师智慧;五是在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上,强调二者是一个合作共生的整体。而更新教师教育的前设、教师成为自我的领导者、教师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保持张力、寻求有效的反思训练,是实现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诉求。  相似文献   
32.
黄显华教授是两岸三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元老,他满怀激情投入教育,在做中小学教师期间即开始反思与实践.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20年问一直醉心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在其中体悟到"爱"、"知"、"思"、"进"之道,走出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拓荒之路、方法之路,并在"道"与"路"之间寻求不断的融合.  相似文献   
33.
论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学校课程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获得的课程权力,它体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在学校一级的延续和深入.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中需要以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和学校愿景为基础,对学校的课程愿景、组织团队以及课程的诸多方案做出规划.规划学校课程可以采取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等策略进行.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学校课程规划同样重要,是学校课程理想与学校现状不断磨合的过程.它需要对学校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制约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提升这些因素做出努力,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研究、评价与调整等行为,以进一步拓展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34.
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将教师的成长植根于专业发展的生境中,通过个体的学习、实践与反思,借助教师社群间的信息传递、合作与竞争、专业技能承接等方式,形成教师之间自然合作的文化氛围,建构起互利共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和谐共生、生命自主、互助合作、持续发展等特征,彰显了整体性、系统性、交互性与生成性等理念。为此,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为指导,营造良好的教师个体和群体专业发展生态环境,建构动态平衡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5.
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鉴于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将由生存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教育发展的动力仍由内外因共同驱动,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为"均衡"与"充分",教育发展的格局体现为全面性、全方位性和全人性等特点。新时代呼唤着我国加快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办人民更加向往、更加满意的教育,发展本国教育特色,建设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36.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7.
物质利益的驱动、内在发展诉求与外在评价的矛盾、各行其道与融合共生的文化区隔,已成为阻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挑战。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发展取向,大力推行分门别类的评价机制及跨界融合的培养模式,尝试以教育生态学中的教育生态链思维、复杂思维和整体思维来解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关于价值取向、评价机制及发展模式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38.
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当前我国大学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由于利益诱导与价值偏离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失效、场域缺位与实践脱节导致应用技能教学失真、政策瓶颈与法规缺失造成人才培养制度失范。借鉴德国“人尽其才”目标引导的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工学结合”教学导向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依法执教”制度规范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我国可从育人与用人深度相遇的价值规范中为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向”、从理论与实践融通交互的教学规划中为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形”、从政策与法律共同匡正的制度规约中为卓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式”。  相似文献   
39.
文化自觉促进了教育研究思维的"本土化",厘清了教育研究本土化的认识论基础,为教育研究本土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教育研究本土化不仅仅是一种本土行动,更是需要以本土文化精神为路标,将本土问题作为研究活动的逻辑起点,以本土行动作为其实践着力点。文化自觉论为教育研究本土化设定了路径,我们应从建构"本土"教育理论架构、确立基于整体论思维的教育研究范式以及社会行动取向的实践运演出发,实现教育研究本土化。?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0.
新课程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预设与生成、形似与神似、泛化与异化等困境.为此,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阐释,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师生自身质素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