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2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261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2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自 18世纪以来 ,平民与战时暴力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争的政治化阶段。“全民动员”(lev啨eenmasse)是法国大革命的一大创举。顾名思义 ,全民动员就是动员全国人民参与战争 ,这一战争理念在 2 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到顶峰。也正是总体动员的逻辑把敌国人民整体地变成了施加军事暴力的合法对象。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为释放针对平民的前所未有的毁灭力量提供了可能。第三阶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世纪 ,战争的政治化和工业化一直在改变 (和调整 )着欧洲和欧洲殖民地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军事不平衡。针对平民的极端暴力部分是由战争方式的种种变化造成的。不过 ,极端暴力还取决于如何界定战争中所谓的“正常情况” ,取决于同时代人的认识 ,也就是说 ,当同时代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战争规范全然失效时 ,极端暴力就出现了。可以这样说 ,极端暴力构成了战争的“惨烈时刻”。  相似文献   
32.
在本文中,作者运用吉尔伯特·西蒙顿(Gilbert Simondon)的原创模型,对当前我们面临的理论临界状态作了深入思考。"理论"之死这种当代话语认为,或因过度解构,或因海量数据的压迫,"理论"已经死亡。作者提出,这种临界状态可以模拟热力学的相变来解释;确切地说,按照西蒙顿的理论,临界态就是一种被技术性和宗教之间的残余相变干扰的相变。因理论的临界态也是临界理论的状态,故而作者又选取了两个近期研讨过这种临界态的当代理论进行研讨:一个是推知实在论,一个是行动者网络理论。作者认为两者均无法解开技术宗教相移这个谜题,并陈述了理由。作者认为,当代的理论实践已经采取了当今技术性所允许的形式,这便预告了理论的临界态,也就是研究风起云涌、魔法遍地开花之时。  相似文献   
33.
周一川 《文史哲》2008,3(2):104-112
日本文部省档案和日华学会对中国留学生数量的统计,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原始资料,通过对这两类材料的充分发掘,不仅完整的19061926年,19271944年间各年度的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得以完成,也订正了由于统计机关不同、标准不同和时期不同所造成的诸多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4.
马林靖  周立群 《城市》2009,(8):27-31
对镇域经济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将镇域经济看作行政区域经济.另一种是将镇域经济看作开放式的区域经济。本文对镇域经济的研究侧重于乡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立足于以镇区经济为核心.通过发挥镇域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培育新型经济增长点.从而辐射带动整个区县经济的发展。镇域经济上联城市经济、下联农村经济.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35.
川仁 《老年世界》2009,(23):12-13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虽然时光已逝45年,但电影《英雄儿女》中这声威震敌胆的呐喊依然回响于人们的耳畔,王成的英雄形象仍然留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时至今日,当年《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已是一位79岁的老人。2009年清明节,刘世龙从长春飞到四川蒲江县,祭扫60年前为解放成都英勇牺牲的老战友。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相似文献   
36.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也是国际社会仍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把握这两大问题是正确理解邓小平时代主题观真正内涵的基础。世纪之初 ,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中国制定内外战略仍应以此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近20年左右,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兴趣中心无疑由对一般性(generality)和普遍性(universality)的追索转向了对多样性(diversity)和差异性(difference)的重视。这也难怪,因为过去试图建立一种一般理论的努力,特别是在文学领域的此种努力,鲜有重视欧美“中心”之外的各种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形式,也许斯拉夫地区,有时也包括了印度地区的文学、文化可以算是例外。  相似文献   
38.
人权的普遍性如今已由国际法正式承认为指导方针。否定这种普遍性,势必从根本上破坏现存的人权观念。人权普遍性的基础是人类生而有之的尊严,人入无不享有,不得对人作任何区别,不得有任何例外。这种普遍性绝非来自历史或文化的某种观点所强加。人权的普遍性与文化的多样性是兼容的。多样性乃是文化借以体现其地区、民族、宗教以及传统等等的特征的形式,举凡以其无可否定的现实为根据的一切行为和标准都可得到它的容许。地区性的促进和保障人权的制度足以成为表达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方式,但是必须与各种普遍性的制度并存共处。  相似文献   
39.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大体始于清末的“小说界革命”,而完成于五四“文学革命”。这一转型于“小说界革命”期间启行的直接推动力有二,一是小说被用作梁启超倡导的“新民”之工具,其他文体因素的大举向小说渗透;二是西洋小说翻译由林纾首开风气,新的小说表现技法的用于中国小说。这一转型在五四时期最终完成,时代条件之外,则在于“文学革命”突破了“小说界革命’的两个基本局限:一是纠正了文学的唯功利倾向,既赋予文学以启蒙使命,又充分重视文学自身价值,重视形式变革的重要性;二是抛弃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框架,而向西方文学全面认同,在内容、形式兼取的同时,着重学习西方的现代思潮和现代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0.
建筑史教学是对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口头化表述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个性化讲解 ,让学生掌握古代建筑相关知识。教师应认识到建筑史教学目的的多重性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教材 ;在授课中应敢于表达个人的史观取向以激发学生深究历史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