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5篇
理论方法论   69篇
综合类   262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2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关于历史知识问题诚如前面所举华尔西的“历史哲学导论”中曾指出一样,为探求历史知识的批判原理而作的历史哲学,即是普通所谓批判的历史哲学。其主要课题有四,即是(一)历史与诸科学知识;(二)历史的说明;(三)历史上的真理与事实;(四)历史上的客观性问题。这些课题间常有相互密切的关联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历史知识这—基本问题。在现代作为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大主流的实证主义理论,便特别以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为中心而展开论述的。当然,第三和第四问题也是不可分离的。这里,  相似文献   
92.
刘禹锡改削白居易诗一事,对人颇有启迪。白居易的《板桥路》一诗写得不够出色,经刘禹锡“稍加删削,改易数字,便觉精采动人。”(《唐绝句史》107页)白诗如下:  相似文献   
93.
94.
95.
社会整合理念:一份政策研究议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 1 0年 ,“社会整合”这个概念通过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和高峰会议的召开而逐渐形成。本文意在回顾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过去 ,人们常常从福利主义角度来看待社会整合 ,强调要帮助弱势群体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正常”社会融合在一起。而最近 1 0年 ,人们对这个概念加以重新定义 ,把社会的体质和构成社会的所有群体的关系摆到了突出位置 :也就是说 ,这个概念的重心由原来只突出个别群体 ,转变为更全面地认识形成弱势群体的各种社会力量。概念重心的转移对于社会政策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另外 ,本文还对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 (UNDESA)社会政策与发展司社会整合处的主要活动进行了总结。社会整合处隶属联合国秘书处 ,主要负责与特定社会群体状况相关的政策和活动 ,这些群体包括青年、老人、残疾人和陷于冲突的家庭和个人。  相似文献   
96.
马来西亚的发展理念在该国首都吉隆坡得到了具体化:马来西亚政府打造出了一座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伊斯兰现代主义城市风貌的城市。吉隆坡的伊斯兰与现代主义的美学原则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体。将马来—伊斯兰特性(MalayIslamicidentity)构建为整个国家的现代特性;;不但在文化、空间和政治上排斥了属于少数民族的泰米尔人;;还在马来人和泰米尔人中间造成认同两难;;这种两难实际就是心理迁移。笔者在本文提出如下观点:对马来—伊斯兰现代性的病态固执使非现代事物成了怪异不堪的东西;;就像泰米尔—印度人的特性以及产生了这种特性的空间所昭示的情形那样。泰米尔人借助于对精神价值的确认行动;;否定打在其民族文化上、使之在城市聚居区里越来越显眼的不良印记。在考察泰米尔族宗教复兴运动和由此引发的民族投资之时;;笔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泰米尔人的祭神仪式及在自我和社群之间产生的分界;;对文化抵抗的两难心态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97.
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国内学界对于贫困现象本身的剖析和学者的想象力还有待进一步开掘。 日本的贫困研究成果和研究径路,为我们深入贫困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从理解贫困的基准、贫困的产生、贫困生活和贫困救济四个方面着手,梳理日本的贫困研究成果,并总结其对我国学界进一步深化对于贫困的认识、拓展对于贫困治理研究的若干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从日本的研究成果反观我国的贫困研究,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贫困,我们需要全方位把握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生计逻辑,充分认识贫困生产机制的复杂性,并需重视用“生计术”视角观察和理解农民的生计行为,包括一些可能在一般道德立场和价值观念中受到批判的生计行为。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今天,面对存在的诸多困境,我们也许可以从历史的脉络中、从与其他国家贫困救济史的比较中,为理解贫困治理的困境找到更明晰的谱系学定位和更深入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98.
本文中心论题是,新文学农民形象的塑造始终无法离开文化反思精神光圈的照亮。作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身上蕴蓄着潜在的强者精神、战斗的力;而作为小生产者,则他们又是封建文化幽灵的沉重载体。文章通过文学运动的回顾与实际作品的考察,从理论和实例两面论证说明,农民形象塑造的成败得失,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取决于是否真实地再现这两种对立的精神质素相生相克的斗争,以及这一斗争的艰苦与复杂,曲折与反复,亦即取决于是否坚持新文学启蒙主义的文化方向。  相似文献   
99.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究干群关系、收入水平对农户村域河湖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基于902份农户调研数据,利用双栏模型(Double Hurdle Model)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村域河湖环境治理参与意愿较高;(2)干群关系、收入水平对农户村域河湖环境治理参与意愿、支付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3)收入水平在干群关系对农户村域河湖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建议在政策层面,应通过重视干群关系培养、提升农户收入水平和完善政策瞄准精度促进农户参与村域河湖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