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诗的白话——口语属于线性陈述类逻辑语言体系,这对意象呈示不很有利。为让这一类语言能具有激活想象、产生陌生化效果以充分呈示意象,新诗探求到一个遵语法反修辞规范的语言建设策略。这个策略导致新诗确立了三种意象呈示的语言形态:以通感呈示的闻一多式,以拟喻呈示的田间式,以悖论呈示的穆旦式。 相似文献
2.
骆寒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4):84-90
艾青的《诗论》是中国现代诗学建设的一块丰碑。艾青《诗论》主要探索了四大问题:首论'诗美',认为这是同'真'、'善'统一在一起的、特定范畴的人性的美,是依附于人类关系中向上生活的外形;次论诗的形象思维,揭示了生活、想象、真实世界之间有机构成的规律;三论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立足于'诗是生活的牧歌',而诗的散文美则是对生活最真情的传达;四论诗人的素质修养,提倡诗人必须以提高人类崇高情操作为诗学追求的终极。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的叙事诗历来不发达,当代诗歌中的这一环,显然也薄弱一些。当然,在这方面的成绩也不可低估:从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到近年来李发模的《呼声》等,都可归入佳作之列。但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在为这一诗歌品种进行不懈地追求的,为数却不多。岑琦或许算得其中的一个。 诚然,岑琦公诸于世的叙事诗,到今天为止,就只四首而已,合起来也不过二千多 相似文献
5.
诗歌世界是人、自然物以及宇宙之间错综复杂的审美关系结构成的,至于它的把握方式,则是诗人独特的主题思路的一种延伸,属于采用什么体认角度去表现人、自然物与宇宙之间关系的艺术策略。一般说,诗歌世界中的人与自然物、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总是不平等的。若诗人的主题思路以人为中心展开,则他就会从以我观物的角度出发,用人化自然的方式把握诗歌世界。若诗人主题思路以物为中心展开,则他就会从以物观我的角度出发,用自然化人的方式把握诗歌世界。不过,当人与自然物共融于宇宙本体时,二者在诗歌世界中的关系就会变得平等,这是由于人与自然物在宇宙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比较、古今贯通中把握美学与人文精神———评《审美人文精神论》骆寒超放在我面前的是一本35万字的力作———《审美人文精神论》,著者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潘立勇。潘立勇同志是治美学的,他给我的印象是:能在中西比较、古今贯通中确立美学研究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7.
骆寒超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4,(4)
格律诗是相对于自由诗而言的.如果我们承认:诗的形式也正象一切客观存在一样,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则自由诗也罢,格律诗也罢,在一整代诗歌的形式演变中,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有鉴于此,我以为在形式问题上企图搞单一化是不利于诗歌事业繁荣的.所以,正象我希望能出一本《中国现代自由诗选》一样,对钱仓水、周 相似文献
8.
9.
论古诗今译中汉语诗体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诗今译的成果触目可见,然而鲜有能接近原诗之情致韵味者,因之大有研究探讨之必要。通过语言的转化和形式的移植来传达原诗的意境是古诗今译的使命。就语言而言,古诗与新诗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采用点面感发式的语言体系,后者则采用线性陈述式的语言体系,它们分属隐喻和分析的语言。古诗今译应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古诗原有的语言体系特色,而形式移植包括节奏表现与格律形态的转化,是诗歌音乐美和体式美的体现。古诗今译的上述原则对未来新诗的诗体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骆寒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3):56-58
方牧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发表诗歌,迄今已半个世纪。这次出版《方牧诗选》,算是他对自己诗歌事业的一次小结。称为小结,意味着他的诗创作还在继续,还要发展,离开做总结的时间还远着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