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0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海洋文化与海洋抒情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无比广大的水域世界,研究海洋文化非与水联系不可。因此,写海洋抒情诗,须牢牢扎根于海洋的精神文化品性,在把握诗的真实世界时,强化本能无意识,以直觉去感应对象世界;致力表现海洋内里的生命意蕴。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抒情诗,首先取决于诗人是否和大海融为一体,对海洋有感同身受的直觉感应能力,作生命层面上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 80年代的壮丽与辉煌后 ,此后显出相对沉稳的发展态势。在新世纪里 ,这一学科的前景和格局将会怎样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推动研究的深入 ,这为学界同仁所关切。去年九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展开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贡献了许多宝贵意见。本刊征得专家同意 ,将部分发言 (包括书面发言 )整理成文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论古诗今译中汉语诗体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诗今译的成果触目可见,然而鲜有能接近原诗之情致韵味者,因之大有研究探讨之必要。通过语言的转化和形式的移植来传达原诗的意境是古诗今译的使命。就语言而言,古诗与新诗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采用点面感发式的语言体系,后者则采用线性陈述式的语言体系,它们分属隐喻和分析的语言。古诗今译应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古诗原有的语言体系特色,而形式移植包括节奏表现与格律形态的转化,是诗歌音乐美和体式美的体现。古诗今译的上述原则对未来新诗的诗体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让文学研究回归到研究文学上──读史瑶新著《论茅盾的小说艺术》骆寒超本文认为史瑶新著《论茅盾的小说艺术》不同于目前那种以文学、哲学替代文学的研究,而是致力于探讨茅盾小说创作的审美视野、创作心理以及由此出发对主体构思、情节组合和文本结构的考察。骆寒超,男...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追求结构的圆美流转,这在构思阶段已充分显示。大体说来,古典诗歌的结构策略分三个层次:立意为先,激活神思逸想;灵觉机遇,找准切入角度;贯通意脉,选定主导意象。本文即通过对这三类层相递进、互为依存的构思策略的考察,来探讨古典诗歌结构体系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6.
我从少年时代起就爱上了诗歌,中学、大学时代所受的诗教,使我对诗的内在构成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从一开始研究诗歌起,就把学术关注点置于诗学理论,即立足于考察新诗并将此考察引向关于中国诗学本题特性的求索.回顾学术生涯,我发现自己既是从诗体、诗质、诗潮进入新诗研究的,又是以诗体、诗质、诗潮为基点在建构着中国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中年一代诗人中,龙彼德说得上是颇具才情的一个。这种才情从外在现象看,会归结于他的创作高产。的确,他到目前为止,已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一千七百多首诗,出版了五本诗集。且不谈这些作品的水平是否一致,如此持续的高产,总该是他诗思敏捷的反映吧!不过我们更觉得他“还未爱够”的激情始终不衰,促使灵感一直在源源喷涌,实在是才情的最大显示。当然,这里有必要问一问:龙彼德“还未爱够”的具体对象究竟是谁?这叫人想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颗缀在人类特效皇冠上的特大号明珠。遗憾的是在今天年轻一代诗歌爱好者中,熟悉艾略特·庞德的要比熟悉李白、杜甫的多得多。这种现象实在极不正常。殊不知西方意象派的开创者庞德,他那番引以自豪的事业,竟得益于我们唐诗中的意象抒情技巧。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中国大陆新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在解放区的诗人、生活在国统区的诗人及建国后正式进入诗坛的年轻诗人构成了建国初期大陆诗人群体.国家解放带来了全新的精神面貌,社会生活中普遍弥漫着对民族前程充满乐观信念的理想主义情调,与之相应的是浪漫主义成为诗歌主流,诗篇透露出昂扬、亢奋的时代精神气概,这构成了建国初期中国大陆诗歌的基本风貌.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如无视社会实际甚至掩盖生活真相,把创作引向粉饰现实的境地,出现虚幻性、矫揉造作、粗制滥造等倾向.积极反思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利于确保当代新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革前17年新诗中的现实主义具有"应该是这样”的前瞻性写实倾向,这一写实倾向将新诗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但极左思潮的日益加剧,导致这一创作特色成为助长政治权威话语的图解手段,随着诗人主体的失落,现实主义也陷入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泥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