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研究地震等灾变性事件对于消费品产业链内价格传递和市场的影响,本文利用从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四川省江油市畜产业链进行实证研究,使用向量纠错模型(VECM)和历史分解图(HDG)分析了价格调整的动态效果和沿产业链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价格的调整关于速度和大小都是不对称的,外生震荡对于该产业链的不同层面产生不同影响,导致价格差益的扩大和价格不完全传递。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灾变事件条件下消费品产业链内价格波及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观念 前些天,去看望即将分娩的女友。沉浸在即将做母亲的喜悦中的她,讲了她做的一个梦:“我的婆婆站在一个高高的台子上,指责我生了个女孩,还挑拨我和丈夫的关系。”这梦表达的是女友对能否生男孩儿的焦虑。虽然全家并未给她什么压力,而她还是感到了压力,且这种压力已融入生活的细枝末节。女友最后还是生了个女孩,没有人责怪她,但她滋生了一种不能言述的 仅仅因  相似文献   
13.
李铁和他的工业题材的小说越来越受人重视,不同以往工业题材小说选择改革的精英者,而是通过从小人物--师傅和工友的命运,展示出丰富的生活和复杂的人性.李铁的小说把工业改革这样的时代作为小说人物的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面对生存选择时自觉地展示出人性的弱点.李铁从工人中来,他有着真挚的底层情怀,所以在作品中到处可见对人性"美"与"善"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该种旅游方式也顺应了当今低碳环保的理念。文章在对区域内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结构和优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资源和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和民俗旅游产品谱系,并对某些具体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余华在早期的先锋之作里死亡、暴力和人性的恶被充分展示,这正是成人世界所面临的集体的苦难。到了九十年代转型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不再等同于罪恶、杀戮、血腥、暴力等等,而由终极的人性悲剧而转向人必须直面的生存困境。所以,苦难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得到了日常化的体现,并积极地去寻找人生苦难的救赎之路。但在《兄弟》中,当生存问题解决了,人们又要面临精神苦难,最终仍无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符雨  董博  魏来 《新少年》2024,(3):10-11
<正>少年军校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思想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国防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品牌活动与重要载体。共青团辽宁省委、辽宁省少工委首创“1+3+N”工作思路,搭建“1+18”制度体系,强力推进少年军校工作,构建“党政共管、军地共建、家校共育、辽疆共创”工作格局,培育全省少年儿童勇毅果敢品格、血性阳刚气魄,助力推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在辽宁落地落实。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东部地区游牧民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旅游吸引力强,该种旅游方式也顺应了当今低碳环保的理念。文章在对区域内游牧民俗旅游资源分布、结构和优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资源和市场相适应的旅游开发空间布局和民俗旅游产品谱系,并对某些具体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由试点转向普及阶段.沿着这项制度价值取向指向下的基本目标进行研究,虽然决策层对其在维护医疗公平和保障有效方面有所考虑,但仍然存在医疗内外的公平失衡以及诸多政策设定或执行偏差导致新农合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保障效度等问题.鉴于新农合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初级保障水平,应该调整现有设计思路,完善新农合体系和配套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在筹资水平约束下制度价值取向所确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
在余华的小说中总是渗透着一种神秘的宿命论,特别是早期先锋作品中,人物时常作为一个符号在命运的牢笼里争扎,总是逃脱不掉循环轮回、难逃劫数的命运,于是作家便用人的荒诞、死亡、欲望、命运等主题书写了一个个绝望的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在作品里试图寻找对宿命的抗争方式,但发现人怎么抗争也争不过命运。在这种”屈服”下,余华积极地去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在存在中去发现”生”的意义,用”存在”和宿命进行抗争。可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当下社会,终于发现:原来欲望,才是小说中人物走不出的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