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徐菲梵  默燃 《职业》2007,(16):46-47
意外发现:"美丽"中藏着巨大商机 我从小就是个特别爱美的女孩,穿衣、装扮总是要别出心裁,和别人不一样.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相似文献   
32.
征用权与警察权(policepower)的区分 ,是美国有关财产权保护宪法争诉的重要焦点之一 ,在此曾形成了一系列的经典判例 ,但实际上长期没有克服法理上的混乱。联邦最高法院力图在1992年的路卡思诉南卡罗来纳州海岸委员会一案 (Lucasv.SouthCarolinaCoastalCouncil)中就征用补偿这一方面提出了一个确定性的规则 ,然而其结论仍具有争议性。美国宪法判例中的这种财产权保护 ,其实预先为当下的中国提供了多重的启示和警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法律实证主义方法的故事--以拉班德的国法学为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有关法的许多观念和制度最终可通过两个不同的源流追溯到19世纪德国"国法学"的学说史中去,为此思考或解决我国现代宪法中的一些课题,其实也可通过解读这段历史而寻得一些机要.拉班德就是这段历史中的象征性存在,他在前人思想的铺垫之下出现,把他人从私法领域中引入公法学的法律实证主义方法发展为有效回避、消解或暂定解决政治问题的法律技术,从而以矛盾的学术性格微妙地回应了矛盾的时代课题,即在政治效果上一方面默认和容忍了当时德国君权主义宪法体制的政治现实,另一方面也表述和维护了近代德国的法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4.
35.
俺是河南人。(用河南话讲)(鼓掌)。我河南话都忘记了,说得不好,请大家原谅。我在美国住了二十多年,每天讲英语与普通话。这次回家见了很多亲戚,我姑姑、叔叔、表弟、表妹都来了,住到第三天,乡音就回来了。我抗战时候生在河南镇平,后来跟父母亲到了信阳,我父母亲当时在信阳师范教书。前天,我见到许多信阳师范的老师和我父亲的学  相似文献   
36.
宪法解释学与规范宪法学的对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法多元化的现象已次第呈现于我国宪法学界,"宪法解释学"与"规范宪法学"是于此背景中出现的两项方法风格.通过两者的对话,宪法学方法论的智识结构可大致地展现为两个层面围绕实定宪法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适度地保持宪法学方法论的开放性.由此,虽然两项方法风格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主张,但无论从理论结构还是内涵上,两项方法论诉求之间更多的体现出交叠共识.  相似文献   
37.
中国立宪主义的起点——对清末君主立宪主义的一个省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的君主立宪运动 ,虽然被辛亥革命所切断 ,但它既是中国君主立宪主义的终点 ,也是中国整个立宪主义的起点。这场运动 ,其实可分析出“自上而下的立宪运动”和“自下而上的立宪运动”两条线索 ,其背后所依据的是两种颇不相同的立宪理论 ,但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情势之下 ,在政治文化的传统语境之中 ,二者之间却有着一种共同的逻辑 ,而这其实又在迄今为止我国立宪主义的全部展开过程中 ,投下了深长的暗影。  相似文献   
38.
在中国,用于指称"违宪审查"的相关用语以多样歧异的状态存在,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其中无疑蕴含着违宪审查制度的中国特色及其生成实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中三个主流用语"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和"合宪(性)审查"在历史进程中重要性的递嬗,来审视有关"违宪审查"研究在中国的话语策略及其实践动机,并剖析其所对应的制度变革以及背后的复杂意味.自1982年现行宪法制定时期起,直至20世纪末期,主流学说主要使用"宪法监督"这一用语,一方面去界定自己国家的制度,另一方面又以这一概念作为一种视座去囊括各个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各种模式的违宪审查制度.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受到国外的影响, "违宪审查"一词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确立了稳固的主流地位.但违宪审查制度在中国所遭遇的理论与实践之难题,使得有必要刻意隐藏该制度的"牙齿".在此背景之下,"合宪性审查"这一温和的用语就应运而生,并在默契之中逐步扩大着共识.  相似文献   
39.
传统的看法认为,编辑是没有什么专业的,尽管看来他们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了解一点,但终究与“专家”、“学者”相去甚远。即使在有时不得不为他们排定名分的情况下,也只能凑合着冠以:“杂家”之称。因此,编辑是学无专长的“杂家”,这似乎已成了一般世人的定论。近年来,在出版界有关于“杂家”抑或是“专家”的讨论,并且,很自然地波及高校学报界并引起共鸣。学报编辑应不应该学者化?能不能学者化?如何学者化?论者见仁见智,各抒已见。我们认为,这种讨论,关乎学报编辑自身素质学养的提高充实,关乎学报质量的高低优劣,关乎今后高校学报事业的发展繁荣,实有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必要,因此,本文就“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问题试谈个人的粗浅看法。学报是否应该学者化?回答是肯定的。“从提高学报的学术性和  相似文献   
40.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