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8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31篇
社会学   66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解决我国城乡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始终用市镇的行政地域概念代替城镇实体地域概念来区分城乡。由于市镇设置标准和行政范围的多变,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大跃进时期城镇数量猛增,市镇郊区扩大,城镇人口增长过猛,随即在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改用市镇行政辖区内  相似文献   
102.
103.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抗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它与欧洲西班牙反法西斯内战,同属于欧亚战场反法西斯斗争的序曲.而中国抗战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尤为重大.本文拟就“七·七”事变前后亚太地区的情况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104.
105.
分析了我省目前应急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6.
每年收益一次的是高管,每月都有收益的是员工,每天都有收益的是卖菜的,干活就有收益的是零工。收益的大小与机会的多少成反比,与结算周期成正比。每天都有的机会收益一定很小,遍地都是的机会是留给收破烂的、越大的资金,越高的收益,它们机会其实不多。找到了或等到了那样的机会,它们其实只出动一次。眼花缭乱,到处都是机会,市场上充斥着喧哗与骚动,在其中大呼小叫汗流浃背的身影,都是散户。争先恐后抢着埋头拾钱的,迟早被拾了。越到高处,小资金的机会越多,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极值理论的组合分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极值理论的性质构造了一种新的描述金融数据整体分布的组合分布。具体地说,尾部分布选取广义Pareto分布,中间分布选取偏t分布。文章还利用上证综合指数的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从职业规划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艺  廖欣星 《职业时空》2007,3(11):10-11
  相似文献   
109.
明代乡约作为儒学的社会化实践方式,在良知学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面貌。阳明学者罗汝芳订立的乡约以正面启发、唤醒人人皆有的良知为目标,借助展示良知、亲子之爱、礼乐仪式的实践方式,秉承着从容自然、平等亲切且富有内在韵律美感的原则,将儒学的引导功能和实践本怀展现出来。其约不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既有乡约以强制手段进行道德审判、惩戒、教条灌输等问题,也兼容了乡约的自治自发与官方的圣谕宣讲,使得觉民与得君之间得以融通。罗汝芳乡约反映出儒者社会化实践的本质始终是着眼于具体真实的生命存在及其现实处境,这不但是乡约得以长久实施的内在依据,也是儒家之“仁”超越时空差异的不变内核,在当今时代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20世纪30年代天津《大公报》曾映证并推动了民国西北开发思潮的形成,也曾为现代中国建设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大公报》新闻传播、经营管理策略,《大公报》与1930年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虽有少数学者涉足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公报》与1930年代西北开发、西北社会发展研究,但目前仍较少有人关注到当时《大公报》新闻叙事与西北开发思潮的兴起,以及现代中国思想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